第一百七十八章 混乱的建安三年(1 / 2)
时间来到了建安三年,在刘弋的主持下,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扬州牧刘繇、徐州牧刘备,四位刘姓诸侯,正式获得了朝廷授予的持节权力。
全称是“假节钺,都督某州诸军事”,这里的某州,便是他们各自的属州。
而“假节钺”则在字面意义上是以臣子身份代表皇帝的出行,实际上,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
作为交换,四位州牧则同样正式地与关中朝廷明确了他们的义务,在经济上,每年抽调属地百分之十的赋税上缴朝廷(刘备因道路不通延迟此义务);在政治上,与朝廷保持高度口径一致,朝廷认定的敌人就是他们的敌人;在军事上,四位州牧必须在朝堂出兵征战时接受朝廷的征召,义务出兵一千到五千不等,自备军械粮草到达指定集合地点,协助朝廷征战以分担朝廷的军事压力。
同时,由于汉中和陇西的归降,朝廷彻底扫除了周围的隐患,在舆论口径上重新唱起了讨伐国贼袁绍的调子。
袁绍为了备战,开始大肆征调兵马、训练士卒,冀州、青州两州的百姓苦不堪言,刚从黄巾之乱中恢复元气没两年,就再次陷入了困顿中。
另一方面,关中和并州经过两年多的修整,在刘弋坚持屯田、兴修水利,不大规模动用民力的政策下,不仅逃亡的人口逐步回流,而且本地的人口也变得安居乐业了起来,市井田野间都恢复了生气。
有了人口,有了粮食,刘弋却并不着急。
现在天下大势已经经过四年的此消彼长,已经走到了关键的拐点,而这个拐点,不论是对于刘弋还是袁绍,都是要慎之又慎地对待的。
一开始,在兴平二年时,袁绍赶走韩馥手握冀州,协同吕布逼退黑山军,在决战中大败公孙瓒,又吞并了青州,一时间就是要横跨冀、青、并、幽四州的北地霸主模样,再加上袁绍本人经过讨董之战后的声望,是真的如日中天。
而彼时的刘弋,不过是南坞一囚徒。
谁也没有想到,刘弋借着讨伐国贼袁绍的名义,在前往关东的一路上合纵连横,成功击败郭汜、李傕,掌控了朝廷。
但即便是如此,袁绍只要拿下并州,他横压北地的势头依旧无人可当。可惜,由于沮授的过度谨慎和朝廷的支援,以及并州本土势力的携手合作,第一次河东之战袁绍并没有得偿所愿。
关键的转折点就出现在第二次河东之战,处于绝对劣势的朝廷,在刘弋千里奇袭邺城之后成功翻盘,继而收编白波军、黑山军,打败鲜卑,与公孙瓒的地盘连在了一起。
至此以后,袁绍的战略态势就变得极为恶劣了起来,他无险可守全是平原的冀州腹地,要面对西面朝廷的并州和北面公孙瓒的幽州,而不论是太行山以西可以居高临下通过井陉的朝廷官军,还是重整旗鼓随时准备率领骑军跨过易水的公孙瓒,都不是袁绍可以轻松应付的了,袁绍陷入了打一头就被被另一头咬的困境。
为了打破这个困境,袁绍一手策划了围而不攻的白马之围,试图以舆论压迫官军离开熟悉的地形,千里迢迢来到河南平原上决战。
然而,袁绍这一次又被刘弋狠狠地打脸了,刘弋根本没有像他所想象那样,以步骑走洛阳至官渡,而是以纯粹的水军加上种种新的战争科技打破了袁绍的围城,成功接走了一城百姓,让袁绍在天下人面前颜面尽失。
从此以后,谁都知道反对国贼袁绍的义士,无论离得多么遥远,都能得到朝廷的帮助。因此,袁绍的冀州和青州,民间的反对势力也开始变得蠢蠢欲动了起来。
袁绍并非废物,他清楚地认知到了自己的战略困境,因此,袁绍开始了下一轮的筹划,这次他绝对不能被朝廷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