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回家(1 / 2)
以士兵的数量来考虑部队战斗力的水平,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要不怎么有兵多将广这句话呢!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是绝对的错误。
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良莠不齐的部队需要的资源就大,而精锐混杂其中,便往往不能得到特殊的照顾,战斗时也容易被别人拖累。
而游击队要扩充,民兵要增加,在当时的形势下是不可避免的,也符合全民皆兵的宗旨。
所以,拿不出太多宝贵的子弹来培养狙击手,沈宸也理解,并没有极力争取。
这顿野猪肉大餐,队员们吃得酣畅痛快。不仅嘴上吃得香,一场大胜的鼓舞,也让队员们感到振奋。
鬼子在回撤途中虽然遭受到了意外的损失,指挥官被冷枪狙杀,但扫荡却还是按照计划结束了。
这就是当时鬼子扫荡的特点,长驱直入,分进合击。但限于物资和运输条件,以及根据地军民的坚壁清野,在时间上便不能持久,这并不是鬼子想长期行动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大队鬼子还是撤了回去,只是对于指挥官对杀的追究和报复,鬼子在祖旺据点增加了一个中队的兵力。
在鬼子看来,敌人只能卑鄙地进行偷袭,根本无法与皇军正面对抗。而一个中队的鬼子已经足够对敌人形成压力,并能主动出击,寻机消灭了。
鬼子这么想也没错,在大扫荡的时候,以一个大队单独行动,横冲直撞,连八路军的正规部队都不能正面抵挡。
这么一算,一个中队的皇军,又岂是八路军的附庸武装能对抗的?
鬼子的这番布置既有在根据地内打入钉子,稳住脚跟后主动出击的打算,也有以祖旺为中心,对根据地进行蚕食的计划。
当时的华北方面军的总指挥官是多田峻,他积极地推进“以路制人”的战略,并把修路赋予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意义。
既然有大战略,下面的鬼子自然坚决执行,并把修路当成了蚕食的重要手段。
通常的渗透蚕食是先占领一个比较稳固的据点,再以此为中心,修筑一条环形路,将周围的村庄纳入环状公路内。
然后,就可以利用公路,发挥汽车的机动优势,在路上不停地巡逻,使抗日武装不能接近,从而使抗日根据地逐渐萎缩。
除了修环形公路,鬼子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修筑放射线公路:即从中心向外修筑多条公路,将触角延伸出去,不断设立据点,以扩大占领区,挤压抗日武装的活动空间。
当然,要达到目的,鬼子还需要等春暖化冻,才能开始修路。
不管怎样,如同拳击场上的短暂休息,形势似乎稳定了下来。敌我双方都在喘息、调整,等待着下一个回合的较量。
敌人派兵驻进祖旺后,开始屯积物资,并由县城的侦缉队派出特务,化装侦察,打探周边抗日武装的情况。
游击队则返回陈村,进行训练和休整,准备等正规部队返回后,再对祖旺之敌进行打击。
显然,一个中队的鬼子,又有坚固的堡垒。即便是正规部队,也不敢轻易攻击,何况游击队呢!
但鬼子刚入驻祖旺,在情报不明、物资不丰的状况下,也暂时没有主动进攻的欲望和能力。
所以,老周和赵铁给了沈宸几天假期,还有几个本地队员要回家过年的申请也获得批准。但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情况有变时,就要马上归队。
沈宸有了假期,收拾了下便马上出发。按照路程来算,腊月二十七便能赶到王家洼,大年初四便要启程归队。
坐在运送物资的骡车上,沈宸这回倒省了不少劲儿,能直接坐到张庄。
一路上,沈宸看见了不少人。有区委会的干部,背着铺盖、挎着包,分赴各村安置跑反回家的百姓,重新开展工作;有返乡的百姓,拖家带口,挑担推车。
这是扫荡之后的工作和景象,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都习惯了。
习惯,什么都在于习惯。就如同沈宸习惯了这没有现代科技的生活,习惯了战火纷飞、流血厮杀一样。
经历过几次扫荡后,人们也习惯战争的生活环境,如同习惯过贫穷苦难的日子一样。
当敌人来时,人们就实行空舍清野,躲到山里去;敌人走了,人们又回来生产生活……顽强的活着,战争年代是百姓的唯一选择。
“大梅”有人招呼着,就在前面,还向他挥着手。
沈宸看了看,还真认识,是妇救会的李金秀。他让赶车的队员停下来,跳下车,走了几步,和李金秀打着招呼,“李主任,你们这是要上哪去呀?”
李金秀把背包的带子向上拉了拉,笑着说道:“扫荡结束了,我们要分散到各村重新开始工作,还要帮老百姓恢复生活。我被分到了陈村,游击队是不是就在那儿?”
沈宸点了点头,说道:“是啊,赵队和周指导都在,带着队伍训练,估计年后才有行动。”
“那可保险啦!”李金秀看了看大车上装的东西,说道:“听说游击队又打了大胜仗,过年的时候,区上要组织文工团,去陈村表演节目,慰劳慰问呢!”
沈宸笑了笑,说道:“那可真好。可惜我要回家过年,看不到精彩演出了。”
李金秀说道:“知道你惦记家里人,放心吧,干部和群众都走了,王家洼有了空房子,你叔叔一家正准备往里搬呢!”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叔叔一家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不用再挤在王大爷家里了。
沈宸听着高兴,和李金秀闲聊了几句,才又坐上车,向前驰去。
赶到张庄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沈宸不想耽搁一夜,便下了车,由赶车的队员把物资送到区委会。他迈开步子,向王家洼走去。
虽然都知道扫荡结束了,可沈宸这一路上还是遇到了两次值岗的哨兵盘查,都是各村的民兵。仅此一点,就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进了王家洼,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沈宸虽说不上归心似箭,但对亲人团聚还是很期待,路上走得也挺快。
当时的农村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百姓们睡得都早,可没有什么灯火通明,更没有什么娱乐夜生活。
沈宸进了村子,犹豫了一下,只好再去王大娘家叫门。别的人家都不熟,也不知道叔叔家搬到哪个房子。
敲了几下门,里面便传来了声音,听着是菊子。果然,这丫头披着棉袄,还挎着长枪,从自己的屋子里走出来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