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交州联军(1 / 2)
汉武帝置刺史部之初,刺史仅有监察权,地位不如太守,如果不是和郡治在同一城市,一般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如荆州刺史部驻汉寿,扬州刺史部驻历阳,交州刺史部驻龙编,都是比较小的县城。等到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刺史的权力逐渐增大,甚至于以刺史之位统领一州,如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等,刺史部驻地更是随人而动,刘表迁荆州刺史部于襄阳,陶谦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诸如此类,不胜其多。
张津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毫无压力。
其实,对于来交州做刺史,张津心里是拒绝的。
想他张津,天下名士,当年在洛阳,也是和袁绍、曹操相交的人物,同在大将军何进幕府,极受重视,彼时现今的一众太守、州牧,各方诸侯,大部分还不知道在哪个犄角旮旯立混呢。当年袁绍谋诛宦官,就是靠着他张津的口才,才得以说服何进下决心。如果没有后来的事,那么他张津估计也会像此前的大汉名臣那样,出幕府至州郡历练,过个几年回朝任职,然后升任九卿,或者哪天又发生天灾了、地震了,黄能取代某一位成为三公之一,达到大汉官宦的顶点。
可惜没有如果。何进之死让这一切落空,后来董卓乱政,他又被迫随至西安。董卓死后,西凉军内乱,在朝廷东迁之际,他被任命为交州刺史,接替被交州人民逐走的朱符。
按之前他对自己的规划,前往的州郡应该是中原富庶之地,锻炼个几年就返回。然想不到时局变化如此之快,差点被西凉军折腾没命不说,又被打发到这蛮荒之地。别的不说,光是悄然来到交州,就不知遇到了多少危险,能安全到达已是侥幸。不过之后还是比较幸运的,单人出现在番禺,亮明身份,直接被时任太守迎到府衙,然后将郡中一应事务交给他来决定。后来他才知道,整个番禺,乃至整个南海、整个交州都无比混乱,南海太守仅仅控制番禺这个郡治,周围都顾不上。于是接下来几年时间,他着手整顿全郡,编练兵马,靠着刺史大义名分,通过分化瓦解以及战争,终于控制了整个南海郡。
不过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政令出不了南海郡,为此他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要收服各郡,统一交州,使交州刺史这个名号名副其实。但最终,他失败了。没有人愿意自己头上多一层管束,尤其是邻郡苍梧太守士壹,自持本地大族,对他派去的使者冷嘲热讽,以致他愤怒之下,两郡之间还曾发生过不小的摩擦。
但总体上来说,交州虽然混乱,但变故一般都在各郡(本来就人少,有玩家的参与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极少出现夸郡的战争。别看有些郡未能统一,可一旦有别的郡出兵来犯,立马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一点包括哪些异人也是一样。
大家都是太守,没理由让你来统治我,这就是哪些太守的心理。哪怕他是刺史,也拉不回这些心野了的二千石高官。所以他才觉得当初能得到南海太守的承认是个多么幸运的事,换个人说不定他现在尸骨都化了。
可是这一切在半年前被打破,扬州牧刘风稳定了北部之后,终于把手伸向交州,合计四百万大军入交州,首当其冲的就是南海郡。于是,原本日子就不顺的张津,变得更不好过。
如果交州七郡联合起来,区区四百万大军不足为惧,但问题是,各郡原本矛盾重重,想要组成联军,合作无间的共同应对扬州的入寇,难比登天。于是,就在这样一次次的协商中,南海郡不断战败,损兵折将,仅仅三个月,龙川、揭阳就被攻破,然后是博罗,此前又在进攻增城,一旦增城被攻下,整个南海东部就到落到刘风手中,番禺将直面江东军的进攻。有着无敌天下的水军封锁沿海,他就是想要逃走也做不到。
想到这里,张津就感觉心累,一边闭目养神,在心里骂将大汉祸害成如此地步的董卓、吕布及各路诸侯——作为名士,那种难听的话是不能从他口中出的;一边也在思索如何破局。
作为大汉名士,整天操这种“琐事”,实在是难为他了。
……
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张津没有睁眼,感觉有人进来,闭幕问道:“怎么样了?”声音略有些沙哑,没有了名士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