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洗尽铅华(1 / 2)
净街鼓的最后一声鼓响落下,喧哗繁闹的金陵城再次陷入了沉睡,刘邦坐在养心殿的房顶看着远处发呆。
落日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拖的老长,轻风吹动银铃,发出一阵清脆的铃响,犹如少女的低吟,刘邦闭着眼睛,仔细聆听着。
就这样过了许久,当最后一缕霞光从他的眼角滑落,夕阳终于隐没在了无边际的阴霾当郑
黑夜到来了。
皇宫里亮起了无数盏灯火,和苍穹上的星辰遥相呼应,寻常百姓家如果有人在这时候点灯,肯定会被骂死,刘邦也觉得颇为浪费——太阳虽然已经落山,但色还明。
要知道,皇宫里用的灯油那可不是一般的油,而是从海里捕猎回来的巨鲸身上提炼的油脂,造价十分昂贵,几乎与同比重的黄金等价。
大渝皇城三十六宫,七十二殿,其他房室更是多不胜数,光每晚上点油灯所用的钱,就够一户五口之家胡吃海喝一年的了。
刘邦很肉疼,不过这也没办法。日暮灯明,日出灯熄,这是皇室的规矩,不可违背,如果有谁不能按时点灯,就会遭受严厉的惩罚。他仰起头尽量不去看那些燃烧民脂民膏的灯火,好像这样就能好受一点似的。
“万岁爷哟,您怎么又上来了?”王忠像是一只乌龟,爬在房脊上,一寸一寸地往来挪,他有很严重的恐高症,据是因为时候从大树上掉下来,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他现在每一次陪刘邦上房顶都像是上战场一样。
刘邦回过头看了他一眼,笑道:“朕不是了吗?不勉强你,你自己非要上来,怪得了谁?”
王忠边往前爬,边道:“主子去哪,我们这些做奴才的就得去哪,就是刀山火海,只要陛下一声令下,那也闯了。”
刘邦乐了,站起身道:“听你的这么悲壮,好像很不愿意啊?”王忠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咧嘴道:“怎么会——”罢,他举右手问道:“要不奴婢对发誓?”
“得了吧,你有这个心就成。”刘邦嗤笑道。
王忠爬到跟前嘿嘿一笑,颤巍巍地站起来,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纸条递给刘邦“那边又来信了。”
那边,指的就是锦衣卫,为了保密起见,魏鞅给他传达的消息经过加密以后,先交给在御膳房干活的一个太监,再由他交给王忠,由王忠解密之后,再呈给刘邦。
王忠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刘邦信得过他——不管咋样,总要信任一两个人,不然还怎么做事?
锦衣卫是刘邦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尤其是现在这个节骨眼,更是马虎不得,刘邦很重视,吩咐王忠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魏鞅有消息送进来,就要第一时间让他知道。
信上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于黄河决堤案的最新进展,郑志的全家老,祖宗十八代,但凡和他有点关系的,都被砍了头。在他家里,找到了不少与朝中大臣互通的信件。
其中最多的就是与宰相霍政来往的书信,有大臣立刻上奏弹劾,宰相与郑志勾结,罪恶深重,请求太后严惩。
看到这,刘邦笑了,霍政是什么人?
能在大渝朝堂上顺风顺水一路做到宰相的位置,强势如太后者,也不能奈何他半分,就凭这点莫须有的罪名想扳倒他?简直是在做梦。
对此,魏鞅做的解释是:站队。
能混到这个位置的人都不傻,这里面的猫腻他们比谁都了解,太后已经释放了信号——她准备收拾一些人,你们快点站队,晚了后果自负。
大家都很清楚,如今太后最看不过眼的就是宰相,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站队不可避免,那份弹劾霍政的奏折就是投名状。
刘邦很认同魏鞅的分析,事实上,他也是这么想的。
除此之外,魏鞅还将弹劾霍政的,以及为霍政话开罪的饶名单列了出来,刘邦大致看了一下“呵,还真不少,王忠,一会儿把这份名单抄下来。”
王忠称诺,将纸条心收好,看了一眼色道:“万岁爷,咱们还是下去吧,上面风大,可千万不要着凉。”
刘邦点点头,回到养心殿,刚坐下一会儿,杨玄明就过来了,刘邦的课程分为两部分,早课,晚课。
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无论何时何地,不过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有力量,刘邦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力量,所以他要好好学习,向上。
杨玄明的儒学造诣很高,深入浅出,将论语重新概括讲了一遍,其中,自然免不了要夹杂一些私货,比如有意无意地提一下荀子对论语中的一些语句的注解啊,孙氏之儒中人是如何要求自己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