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鲁班遗物(2 / 2)
“陛下——”魏鞅心接过木匣,只看了两眼他便无比笃定地点头,他问老妪道:“如果我猜的不错,这定是觐九匣中的其中一只吧?”老妪拱手道“公子学识渊博,老身佩服,不错,这正是觐九匣中的司命匣。”
什么鲁班遗物,觐九匣?这木盒子和鲁班有关系吗?刘邦疑惑地看着他。
魏鞅将匣子放在桌案上,恭恭敬敬地作揖以示尊敬,随后他指着这盒子对刘邦解释道:“鲁班乃百工之首,巧匠之祖,其所学机关之术有鬼神莫测之能,他为楚国造云梯,楚国得此攻城拔寨无数,为其造钩强,楚国得此水战无敌于下。
因鲁班所造器械,大多都为诸侯争霸所用,故而有人将他的机关术称之为——霸道机关术,与多做民用的墨家机关术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系。
鲁班虽为霸道机关术的鼻祖,但他的机关术却不止于此,他同时也很擅长机封、农具、木工、锁钥、雕刻、土木建筑,就其掌握的机关术类别多寡来看,即便是与他齐名的墨翟也有所不如。这也是为什么鲁班被人尊称为巧匠始祖的原因。
再这觐九匣,盒者,容器也,易经有云:圆地方,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盒子,万物皆囊括于此,所以古人祭皆用木盒呈奏表,用来装陈给上苍奏表的盒子又被称作:觐宝匣。
很多机关大师了让国君重视自己的学问,通常都会上贡一只觐宝匣。不同于一般的觐宝匣,机关大师上贡的宝匣集他们所学之精华,玄妙无穷。
而据史书记载,这样的盒子总共有九个,所以世人将其统称为:觐九匣,又以《九歌》分别命名: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魏鞅滔滔不绝了一大堆,听得刘邦头昏脑涨,他揉着太阳穴道:“那你的意思是眼前这个盒子就是鲁班制作的觐宝匣?”
“正是!”魏鞅显然没有发现刘邦的不耐烦,他就像是一个看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兴致勃勃地给刘邦讲解“九匣之中,有的在祭之后就被焚毁,有的陪殉,永埋地下,如今留存在这世上的可能就这一只,觐九匣已是难得,更别提这还是一件鲁班遗物,真的是——”
“既然你这么喜欢,那就送你了,不过你能不能告诉朕,该怎么打开这个盒子?”刘邦终于忍不住了。
魏鞅讪讪一笑,俯下身仔细端详着桌案上的木喊鲁班锁钥之术,精妙无比,其锁形如蠡状,内设机关,只有专门的钥匙才能打开,如果使用蛮力,里面的机关就会启动,强酸覆下,会连同里面的东西一起销毁。”
他摸了摸盒子上的雕纹,嘴角含笑,只见他轻轻扣动盒子的一处棱角,“啪”发出一声机括弹动的声音,盒子上雕刻的图案立刻发生了变化,星辰移位,那些仰望星空的祭师都跪了下来,摆在他们前面的一尊大鼎竟然缓缓升起。
刘邦眼睛一亮,这就像是变戏法一样,魏鞅很有规律地旋转大鼎,鼎口凹了下去,露出一个黑乎乎的孔洞。
“这就是锁孔了吧?”
魏鞅点点头,拿起那枚印鉴,将它倒立着插入孔中,然后向下一按,只听得咔嚓一声,盒子开了!魏鞅心翼翼地从里面取出一个不大的卷轴交给刘邦。
卷轴好像是用什么动物的皮制成的,很有韧性,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隶书,看得刘邦是头晕目眩,他强忍着不舒服,将卷轴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顿时给他吓出一身冷汗来。
上面有好几个他熟悉的名字,红袖,黄德,竟然还有朱透,这些可都是太后身边的人啊,尤其是红袖,刘邦记得,她是太后的贴身宫女,常年不离左右,可以是太后最信任的心腹之一,竟连她也是瑛娘的人?好在他并没有在上面发现王忠的名字,这让他有了些许欣慰。
“我的姥姥——”刘邦瞠目结舌,他将卷轴交给魏鞅十分严肃地道:“这卷轴事关重大,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不可出一点岔子。”
一直没有开口话的老妪道:“我雨楼成百上千口的身家性命就交于公子手上,还望公子慎重啊。”
魏鞅握着这卷轻如羽翼却又重若千钧的卷轴,重重地点头“陛下放心,臣绝不辜负圣恩。”
突然有几句话想。
刚才看到有人因为太监自称是奴婢而不是奴才而纠结,满嘴喷粪,很无奈,第一,这本书是,而不是史料,没必要因为这种问题而纠结,况且这还是架空。
你就算挑刺,官制混乱,情节拖沓我也能接受。
最后交代一下本文的大致世界观:虽架空比较随意,但肯定也有个模板来参照,这本书是接续秦代历史之后开始架空的,整体世界观是延续汉代,(从主角的名字就能看出),这里的世界观是政治,文化,经济,军事,这些宏观的因素。政治上,比如藩王割据,太后专权,巫蛊之祸等等,文化上,独尊儒术,门阀势力崛起(实际上是东汉才开始的。)军事上,外族威胁(匈奴—北秦),经济上(盐铁专营等等,以后会提到。)
历史的整体脉络我并没有打乱(虽然可能写的时候,处理的不是很好。)
秦以前的东西,写的时候我一般都会谨慎,尽量贴近史实,至于本文现在的时间线,我也不会太过分,
我承认,功力的确不够,写的还不够紧凑,但我一直在改进不是,所以希望大家还是宽容一点,称呼之类的,纯粹就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没有必要纠结。
拜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