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李白来维权了!(1 / 2)
李林甫的计划很简单,甚至有些粗暴。
找个人把事情捅到朝堂上去,然后就什么也不用做了。
甚至都不用他或者李瑁去针对李琰,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把这件事往他身上去联想。
有了这样的联想之后,就会有人站出来弹劾与李琰亲近的官员。
李林甫身为宰相,有官员被弹劾,自然要查,只需稍微认真一些,又怎么可能查不出一些跟李琰有关的猫腻?
到了那时,李林甫便会以此为契机向玄宗进言,彻底清查众皇子有无结党之事。
这些个皇子,但凡是有点儿抱负的,谁的屁股会干净?
不是查不出,只是没人敢查罢了!
唯有李瑁,一睡两年,就算是想结党,也没那个机会和时间,所以反倒是他身上一点儿问题都不会有。
自古天子最忌讳的,便是这结党二字,尤其是有唐一朝,自太宗首开先河,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几乎已成常态。
故此李隆基对自己的这些儿子,那可都是跟防贼一样防着的。
要不然前太子也不会那么容易就丢了性命。
到时候,李林甫只需要把调查结果往李隆基面前那么一摆,都不用作假,便能起到打击其他皇子,抬高李瑁地位的作用,顺便还能彰显一下他李林甫的大公无私,忠心耿耿。
不得不说,实在是一着好棋。
但他却算错了一点,那就是李瑁其实并不想把打击面搞得这么广。
原因也很简单,他对那个太子之位没兴趣。
如果意在太子位,那当然是李林甫的计策好,但如果意不在此,那就有些无谓树敌的味道了。
正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不过他也没有反对李林甫的这个计划。
其一,眼下还得顺着他的意思来,不能让他对自己生出疑心,免得他在自己和李琦两边反复横跳。
其二,现在的大唐,各方势力基本都已稳固,自己要想有所作为,就只能选择依附,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重新建立起真正能由他完全掌控,如臂使指的一股新势力。
而且,是能与李隆基分庭抗礼的势力,比如说,去剑南道搞个国中之国,而且是实力非常强劲那种!
但李林甫这么一搞,必定弄得朝堂内外乌烟瘴气,后宫之中波涛汹涌,那样一来,相对稳固和平衡的局面就可能被打破,局面一旦乱起来,自己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
尤其是,李林甫这个在背后搞事的操盘者,还跟自己是“一伙儿”的,只要自己行事小心一些,别让李林甫发现什么端倪,就能借他之手为自己创造有利环境。
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又或者,扮猪吃老虎!
所以李林甫一走,李瑁就决定立刻开始跟进。
第一步,便是回到寿王府,来一次大清洗,把里里外外的人都换成自己人,如此也可避免高力士怂恿李隆基到宁王府找姑娘。
至于李琰,眼下武惠妃还没死,李隆基应该不至于明目张胆的找自己要杨玉环,所以倒是暂时不用去担心。
但是,怎么才能换掉寿王府那帮吃里扒外的家伙呢?
从宁王府调,是一个办法,但绝不是最好的办法,这么做太明显了,事情一传开,立刻就会让人浮想联翩,接着就是刨根问底儿,然后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
自己和李琦的那点事儿,就再也不可能瞒得住。
如此一来,武惠妃那里怎么交代?
李隆基那里又怎么交代?
之前没有细想,现在看来,这些都是问题啊!
正自为此烦恼,杨玉环就来了,见到她,李瑁的心情顿时就好了许多,两人闲聊了几句,便说到了要回寿王府去住的事情。
杨玉环立时便从身上摸出一本账簿交给了李瑁,交权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明白。
这也没什么不对的,李瑁昏睡期间,寿王府便是杨玉环最大,但李瑁现在醒了,这财政大权自然是要还给他的。
李瑁拿着账簿看了没多久,额头便皱成了一个川字。
堂堂寿王,闹了半天是个穷光蛋,而且还是欠了一屁股债的那种,这哪里是交权,分明就是甩烂摊子嘛!
见他这幅样子,杨玉环立刻满脸的愧疚:“王爷,妾身真是没用……”
李瑁苦笑一声:“不怪你,艺术家一般都不怎么有经济头脑。”
杨玉环便是一愣:“王爷说什么,妾身不懂。”
“啊,意思就是环儿能做到如今这般,已是十分不易,环儿,真是辛苦你了!”
偌大一个寿王府,短短两年就被败成了一个空壳子,能不辛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