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中南半岛(1 / 2)
五行卫整编为国防军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扩编后的五行卫被人很自然地称为五行军。
趁着整军的这段时间,五行军对新加入的战士进行系统的训练。这次五行军扩编得太快,如果不对新加入的战士进行系统的训练,必然会影响各支部队的战斗力。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
好在这次招入五行军的新战士大多有经历过血腥的战场,有一定的战斗经验,经过半年的训练,新加入的战士们的素质基本达到老战士的水准,所欠缺的就是战斗的考验。
这半年里,安南、东吁、蒙古可真是急了,尤其是安南,一连派出了好几拨使臣,向大明乞降,条件一降再降。他们心中很清楚,一旦明军的整编完成,等待他们的将是明军疾风骤雨般的打击。
朝中东林党、保皇党的许多大臣都被说动,同时又因为对董宣武如日中天、炙手可热的威望有所忌惮,想借此来约束、打击复兴党,纷纷上表请求接受安南、东吁、蒙古的乞降,向以往一样对他们进行安抚。
毕竟,自古以来一向如此。泱泱天朝,什么没有?难道还贪图那些蛮夷小国的什么东西?既然已经把他们打服了、打怕了,肯俯首称臣,老老实实地做大明藩属国,目的已经达到,何必一定要灭国?圣人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
可是董宣武根本不信这一套。什么“国虽大,好战必亡”,成吉思汗打下偌大一片江山,可是大元的灭亡跟“好战”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要说被称为战斗民族、对领土要求永无止境的北极熊,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上一架的白头鹰,丝毫没有露出半点亡国的迹象。还有即将崛起的英吉利国,凭借坚船利炮,领土遍布全球,它的没落也不是因为好战。
董宣武的条件很简单,要投降,可以,也欢迎,但必须是无条件投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任由大明处置。
安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关系南海咽喉之地。董宣武绝不允许这么一块战略要地掌握在一群不太听话的猴子手中。况且,这块土地本来就是从华夏分裂出去,现在是收回的时候。
至于东吁,相比安南,战略地位略显不那么重要,但是占领了东吁,就能从侧翼威胁英属印度的安全,逼迫英吉利不敢轻易对大明起非份之想。
而且从长远来看,大明需要将势力渗透到印度洋,以保护未来极端重要的生命航线,东吁是一个很好的跳板。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东吁经济、文化、军事、政治都比较原始落后,大多数东吁人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意识,占领后怀柔与铁腕并行,很快就能收获当地百姓的人心。
至于蒙古,以及北方的西伯利亚,董宣武势在必得,当然不肯放过这么一个好机会。
虽然,董宣武的强硬,引起了很多东林党、保皇党大臣的不满,但考虑到即将展开的内阁选举,东林党、保皇党并不愿意与实力强大的复兴党闹翻。
这决定了三国的乞降最终是徒劳无功的。
半年后,整军基本完成,安南、东吁停歇了很久的战火重新燃起。
崇祯元年四月,燕无为率领第一军和十万明军,在大明南洋水师的配合下,挥师杀入了安南。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