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苏联产业园(12)(2 / 2)
“不用不用,很多苏联专家和家属闲着也是闲着,都在主动帮忙,”周吉最怕江奕这一手了,动不动就是正常需要人手的两倍,“厨房也不需要增加,很多苏联人都主动去厨房帮忙做一些他们的特色食品。采购的时候他们也积极加入,现在的人手只多不少。”
看来暂时是插不进去人了。
“现在没钱了,明年再扩张吧。你们先考察一下辽东半岛那边。以后保洁员拿到英语和俄语等级证书的都可以加薪。”
周吉终于松了口气,还好不用马上成千间地开发:“物业公司那边现在已经筹备好了,以后人员是从任城还是彭城找?”
“江家屯那些人培训快结束了,全部分散安置。夫妻如果一起的话,就分别在酒店和物业公司工作。让他们从最基础开始干起。”
“保安这一块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单独的公司?这个领域太特殊了,成立公司还可以借助地方人武部的力量。”估计周吉想减轻点儿压力了。
保安公司更特殊,江奕想了想还是暂时不考虑了:“有地方上做得比较好的保安公司,也可以外包一些业务。人员还是主要从转业军人开始吧。”
这时候的转业军人去做保安的还不多。
王海青也过来了,现在他可开心了:“江老板,喀秋莎洗衣机终于可以瘦身了,布林诺夫斯基真的太牛了!”
“现在国内的加工条件能达到吗?”
布林诺夫斯基这次带来的皮箱里有关于洗衣机滚筒的材料配比、压延加工参数等技术资料,大大降低了压延加工参数和设备要求。
“能,不用再去辽省求他们的大压机了,彭城工厂机械厂就有设备能够满足,他们能给我们留出加工时间,”王海青一说起来就不愿意停下来,“乖乖,滚筒能够减轻接近10公斤重量,咱们的洗衣机终于可以告别粗笨的形象了。”
由于受到国内原材料和加工能力的限制,第一代喀秋莎就牺牲了重量,反正大家本来就觉得苏联产品比较憨实,所以这一个缺点倒也不算致命。7月份布林诺夫斯基回了一趟家,带来的资料把这块短板给补齐了。
“降低了这么多重量,会不会影响到静音效果?”
“我们测过了,影响不大.实际上,苏联的离心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
终于放心了,明年钢材涨价也不会影响了。
“其他专家有没有拿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技术?”
由于进入苏联产业园比较早,王海青有机会参加技术评估:“有一些专家带来的技术资料已经整理好了,我们分成了几个组在评估。现在看来主要是集中在冶金、材料、机械、饮料等方面,家电方面的技术是最容易实现的。还有一些技术资料,由于国内没有那么多专家开发,暂时还没有深入挖掘。”
苏联的材料科学、化工等领域是王牌,能对华国产生很大的推动;机床制造、冶金业估计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一代,不过也比华国要先进得多。
“饮料这块应该主要是配方吧?”现在美利坚的“两乐”还没有占据市场统治地位,苏联的饮料应该能够占据一定份额。
“是,但是很多苏联的原料在我们国家产量不大,而且口味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口味。”
这倒是,苏联的果汁就没办法在华国大规模复制。一方水土有一方水果。
“汽车和摩托车技术人才多不多?”这是江奕最关心的。
“不多。摩托车只有八个,汽车工程师更是只有六个。”
疏忽了,当时不知道布林诺夫斯基这么大能量,所以没有给他设限,也没有提发动的重点。
王海青突然想起了一些事情:“那些专家听说推荐技术人才有奖励,有些人已经在考虑一些人选了,以后也可以慢慢地补齐那些欠缺的人才。”
“哈哈,不过短期内是没什么机会了。据说···我爸在莫斯科···那里现在很乱,要等过一段时间才有机会邀请那些技术人员过来交流了。”
苏联最牛的航空航天等军事工业不是私营企业可以染指的,所以这次没有让布林诺夫斯基等十人去发动。
“那个米哈伊洛维奇现在慢慢地顺过来了,估计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做做工作了。”想起了那段传奇的故事,王海青现在还忍不住想笑。
米哈伊洛维奇是苏联著名的electronika公司副总工程师,阿卡廖夫搞定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忽悠他说债主来催债了,到外面去避避风头。结果就被布林诺夫斯基诓骗上了船,到了兰陵之后他一怒之下不和儿子讲话了。
“不着急,让他先看几天书吧。对于脑力劳动者,他要是不想干活,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另外再看看他想做什么,尽量满足他。对了,他儿子是做什么的?”江奕随口一问。
王海青也记不清了:“他们那个企业好像是叫什么‘矢量’厂吧。大家胡乱翻译的,也不知道准不准确。”
“矢量,英语应该是叫vector吧?”江奕一念出来才发现似曾耳熟,这个不会是传说中的车载雷达公司吧?
江守义在第一船运过来的设备和样品里面,不就有个叫做vector的东西嘛。不过,貌似那个现在还是军用的,没有走到量产地步,所以市场上还不太出名。
难道上天一不小心顺过来一个尖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