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白南奔(1 / 2)
李白回到梁苑,接了宗氏夫人。本想再到兖州接平阳和伯禽,但是道路为叛军所阻隔,他们只好向南方逃难。李白在南奔的途中又作了《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二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三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
其四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
其五
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
这五首诗,记载和描述了李白南奔逃难的过程和思想活动。第一首诗以汉代的苏武被拘于北海和田横围居海岛的典故,比喻自己被安史叛军的层层关卡阻断了逃亡之路,以指自己在战乱中寸步难行。第二首诗又以汉代的崔骃弃职逃亡和李陵投降匈奴,来比喻在安史叛军打来时,众多文武官员弃职逃走或向敌人投降,而人民却陷入愁眉苦脸、改穿胡衣的悲惨境地。此诗是对那些无耻投降官员的讽刺和愤恨。第三首说,自己有“谈笑三军却”的本领,但恨无人能识。不过诗人却非常自信,自己有平叛灭敌的本事,只是时机未到而已。第四首说,现在函谷关变成玉门关,洛川也成了易水,嵩山变成了燕山,到处听到的都是羌胡之语,见到的也多是从边疆来的胡人,中原已经完全被胡人占领了。我若是楚国的申包胥,能感动秦国救楚的话,一定要痛哭七日,感动苍天,以救大唐。第五首,是诗人已经到了江东,他站在丹阳湖岸边向西北遥望洛阳和长安,只能见到日落江西的情景,他驻马道边,再想南去,却不知路在何处。迷茫间却听到了子规声声,鸣声凄切:“行不得也哥哥!”这一组诗记载了李白携宗氏南奔,一直来到了溧阳县(今溧阳市)的过程。在溧阳,他遇到了当时为溧阳主簿的扶风豪士窦滔,字嘉宾。在他的招待下,李白夫妇暂时住了下来。因此李白为他写了一首《扶风豪士歌》相赠:
洛阳三月飞胡沙,
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
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
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
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
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
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
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
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
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
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
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
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
桥边黄石知我心。
此诗是写安史之乱后,东京洛阳被叛军占领,到处是叛军杀人的情景,连天津桥下的流水都被血染红了。老百姓的尸骨狼藉四散,城中一片哀哭怨苦之声。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只好随着南奔的人群,千里迢迢投奔到东吴溧阳的扶风豪士家,此时正是落花满地、杨柳垂碧的暮春时节。而扶风豪士是一位意气如山的人,其为人不依仗权势,不畏权贵。他大宴宾客,广交豪杰,就如同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一样的慷慨好客,他们各有门客三千,也不知道将来哪个门客会知恩图报。李白此时酣饮甚欢,拔剑起舞,一表心迹。他脱帽致礼,把酒高吟。诗末“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二句,是李白自比张良,意谓张良之所以此时不从赤松子学道而去,是因为圯桥的黄石公知道他有一颗报国之心。从这二句诗来看,李白并非徒然逃往吴地避难,而是怀有报国之志的。安旗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在此诗的注释中曰:“二句以张良自喻,言己未逐赤松以去者,因报国之心尚未遂也。”道出其中真谛。
李白的老友张旭听说李白到了溧阳,便在溧阳酒楼为他接风。席上,李白给他们讲了当年他深入幽州虎穴探听安禄山反叛之事,并感慨唐玄宗不听他们的谏言,终致养虎成患,弄得国家落到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