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 独坐敬亭山(1 / 2)
宣城这个地方山青水碧,人文昌盛,东南面有盛名天下的九华山和黄山高耸云外,北面有清澈见底的青弋江穿境而过。宛溪绕其东,水阳江绕其南。特别是城北的敬亭山,山虽不高,但风光宜人,水虽不深,但清可照影。林壑幽深,满目青翠,是个难得的隐居的好地方。南齐时的大诗人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敬亭山是他的常游之地,宣城北还建有谢朓楼。李白是谢朓的崇拜者,来宣城后就住在敬亭山下,经常在山上盘桓流连,坐看云起云落,高鸟盘旋。李白在宣城最为人传颂的诗是《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自天宝三载(744年)出京之后,李白已经浪游了十年。他像一个逐臣一样被皇帝抛弃了,自从在东鲁与杜甫分别后,一个人在江南游山玩水,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情感上感到十分孤独。如今在宣城这个地方,有他一生最仰慕的南齐诗人谢朓,也有他最喜欢的宣城北十里的敬亭山。但谢朓死去有二百多年了,世无知己,使他感到十分苦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诗就表达了他的孤独感。
诗的首二句中,诗人将“众鸟”喻为追逐名利之徒,都离他“高飞”而去了。“孤云”指那些所谓孤高的隐士们,他们与李白并非志同道合,也各自“独去闲”了。该走的都走了,眼前只剩下敬亭山,还在默默地陪伴着自己。诗的后二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他与敬亭山默然相对,好像唯有敬亭山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看如友,而自己也对敬亭山越看越喜欢了。正如宋代的大词人辛弃疾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相看”二句,好像是说李白很超脱,想与敬亭山做“无情游”,其实正衬托出世人的无情,而无情的山反而有情了。正如俞陛云所说:于此所见“乃太白愤世之深”了。
鸟飞云去,喻众人各有所趋,避我而去;唯敬亭山不舍我去,无情者反最有情乎?山中独坐,与物俱化,写出心中的大孤独感。
正当李白心忧国事,而无人可与相谈、备感寂寞之时,他的族叔李华从长安被贬至江东,来到宣城,李白筵席相迎。李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拜监察御史,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累转侍御史,天宝十三载(754年)秋任侍御史之后,路过宣城之时,与李白相见。
酒筵设在谢朓楼上。李白打听如今京城的情况,李华对他说,自李林甫死后,这几年杨国忠大权独揽,玄宗却更加昏聩,整日与贵妃姊妹搅在一起,沉湎于温柔之乡,不问国事。杨国忠将唐军在云南大败于南诏之事加以隐瞒,反而给他的亲信都虚报军功,加官晋爵。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合,说安禄山必反,而安禄山却到长安向玄宗面告杨国忠的状,说杨国忠要陷害他,并当着皇帝的面要剖腹取心,以表忠诚。玄宗却觉得安禄山忠诚可爱,还加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天宝十三载夏,长安连续下了六十天的雨,百姓粮食颗粒无收,杨国忠却将一把好的麦穗拿给玄宗看,说下雨不妨碍庄稼成长,害得关中大闹饥荒。二人愈谈愈激动,李白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是拔剑起舞,放声高唱: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