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金陵怀古(2 / 2)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这三首诗,描绘了金陵这个六朝古都由极度繁荣昌盛、虎踞龙盘之险,到如今的六朝相继而灭,只剩下了荒台古丘、残砖败瓦,由当时人口百万户的煌煌帝都,变成了一座人烟不到十万人家的古城遗墟,只有钟山等还有些东都洛阳的影子,心中十分感慨。他写了这三首诗,还嫌不过瘾,于是在登凤凰台时又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1]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在这首诗中,李白前六句是写景与怀古,是感慨金陵的沦落,以及开阔苍茫的自然景致;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担心。此诗相比《金陵三首》更进一步,不仅对六朝古都金陵城的历史没落感到伤心,还有对当今大唐命运的担忧。他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以浮云蔽日作喻,直刺当今朝廷为奸贼小人所蒙蔽,国家前途岌岌可危,表达了由衷的忧愁。
另外从写作方法上来讲,这首诗是李白有意和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暗中较劲。昔年太白游黄鹤楼时,见崔颢《黄鹤楼》诗,曾搁笔而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及今登凤凰台而题此诗,要与崔颢一竞高低。此说信然,李诗确系模拟崔诗。后人对二诗高低互有甲乙,或曰崔甲于李,或云李优于崔,或说二人各有优劣,不分甲乙,竟成诗苑一大聚讼。二诗优劣不好枉谈,然二诗意境却是不同的。崔诗旨在怀乡,而李诗却旨在忧国;崔诗写于开元盛世,而李诗却作于天宝年间中期,其时玄宗昏庸,小人当政,大唐之危机日益显露。
此诗的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二句,犹有崔诗《黄鹤楼》的影响,后面就不同了。颔联二句,由登览风景转为怀古。吴宫已为花草所埋,成为幽径;晋代衣冠已风流远去,变成古丘,是“悲江左无人”而叹南朝之兴亡也。颈联转入写景,三山半落、白鹭中分,惜江山寥落也。尾联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结,则是对眼前大唐时局的感慨,朝廷已被奸臣与小人所把持,大唐前途堪忧。可见此诗比崔诗的“乡愁”更深了一层,故前人云“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瞿佑《归田诗话》卷上)。对比崔颢、李白二诗,可以看到,二诗都是律诗拗体。《黄鹤楼》上半首是古风,下半首是律体,是一首古风体的七律。而《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中二联对仗、全是律句但却为失黏的七律。七律失黏在盛唐时多见,是七律在过渡时期出现的现象,不为大病。王维的七律也多有失黏现象,后代诗家未见多责。其实,李白从形式上模仿《黄鹤楼》的并非这一首,而是《鹦鹉洲》一诗。而《登金陵凤凰台》诗,则是从思想、意境和技巧等方面欲与《黄鹤楼》争衡、对垒的创新之作,不能全等同于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