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翰林院学士(2 / 2)
高力士领了皇上的旨意,亲自去向李白宣读。他不进侧殿,而是选了一个离侧殿不远的高坡站了,让太监传呼:李白接旨——
听了这激动人心的传呼,小太监把李白引至侧殿门口,李白垂首躬腰九十度,洗耳恭听。他站着的地方离高力士有八九丈远,高力士宣旨,中间有一太监转达。一字一句李白都听得清清楚楚,皇上封他为翰林院学士,待诏。
我们来看看李白的这个title,值得说一说的事这个前缀,“待诏”。说的好听一点,可以叫文学侍从;本质上,是个政治吉祥物;说俗一点,就是个写诗写得好的三陪。
唐玄宗把李白这位翰林供着养着,和杨贵妃喝酒喝高兴了,或者和杨贵妃睡觉睡高兴了,又或者有其他什么高兴事,就把李白叫来,“白,此情此景,你赋诗一首,怎么样!”
《清平调》三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领旨谢恩,李白平身。他看见站在坡上的高公公,身躯高大,脸宽嘴阔,一双眼睛细长,由于隔的距离远,看上去是用刀片在大脸盘子上刻出来的两条细缝。高力士的表情庄重,很像是立于供台上的泥菩萨,或是从天宫中下凡的大将。李白心想,见不到皇上,与高公公面谈几句也好。他朝高力士走过去。
坡上,高力士见李白朝他走了过来,将手中的拂尘向前连甩了两下,意在阻止李白走近他的身旁。内宫的总管,朝廷中的大将军,轻易不与下臣打交道。
李白不知规矩,他没理拂尘的甩动,还往前走。中间的太监将他拦住,道:“李翰林止步。有话,小人替大人转述。”
“我有话要和高公公说。”
高力士听见了李白的话,他将已搭在左臂上的拂尘拿起来,又朝李白甩了一下,转身走了。
李白愣住了。
早听说,高力士在禁中很有权势。四方奏表,必须通过他呈报给皇上。他还可以部分地代皇上行事,单独处理一些小事。在宫里,玄宗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而称他将军。皇太子叫他为“二兄”,诸王公主都称他为“阿翁”,驸马们则要称高力士为“爷”。可李白想不到,高力士的架子如此之大,竟不肯与翰林学士对一句话。李白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羞辱。立于侧殿门口,李白又没有其他办法,他只能咽下这口窝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