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八大家出卖大明的原由(二)(1 / 2)
徭役一直都是封建社会压在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徭役其实就是免费的劳动力。民夫被征徭役,朝廷不但不给补偿,而且要自备干粮。
而大明建立后,精锐基本上都驻扎在长城九边,以对抗北元,按道理来说,给九边运粮,最便利的就是陕西、山西、直隶这三省之民。如果给边关运粮,这三省百姓的徭役没有太大负担,可其他省的百姓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大明初期几次北征北元,动辄动用民夫五六十万。如果只征收三省百姓服徭役,三省百姓不干,三省的官员也不会答应。
所以每次北征,都是全国总动员,这可就苦了江南各省的百姓,要知道从江南到九边,光路上就要走上数月,民夫还要自备干粮衣物,朝廷每征一次徭役,就有无数农户家破人亡。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这个时代创造的。
经过权衡利弊,于是就产生了开中法。而山西由于处于九边中段,地理位置优越,晋商自然成为开中法受利最大的群体。
但要三省的商队给九边送粮食物资,你总得给这些商队一些好处吧?朝廷拨款?不可能,朱元璋设立卫所、户籍绑定等政策,讲究的就是一劳永逸。以为按照最初的设想就能世代相传。根本就没有与时俱进的想法。
更主要的是,朝廷索性连九边需要的物资都不想筹备,一股脑全部交给商队自行安排。而朝廷付出的就是盐引。
盐作为啥都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那可是紧俏商品,吃饭穿衣可以通过男耕女织来自给自足,但盐可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所以,封建社会盐税一直都是朝廷的主要赋税来源。
大明朝廷因为实行开中法,失去了盐税这个主要的经济来源,为后来的国库空虚埋下了隐患。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更主要的是因为朝廷做了甩手掌柜,连粮食这种战略物资都不想筹备。这就给后世地主粮商们可以通过控制粮食定价,制造人为饥荒,以达到兼并土地等目标留下操作空间。甚至于这些人觉得这样还觉得这样操作太慢,引倭寇入侵,炸毁新安江大堤等。到了明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过于严重,为维护粮价,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抛荒等现象。
当初极力推动开中法给出的理由就从中是朝廷征收盐税,主要目的就是御边,朝廷拿出盐税补贴商队理所当然,这样不但省了盐税征收,储备物资等中间环节,还能防止官吏贪污腐败。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中法在仁宗、宣宗时期倒没有出太大问题,到了英宗时期就变味了。
首先就是朝廷当初发宝钞一样,老朱家薅羊毛的老毛病又犯了,既然发盐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那就有啥事了就发盐引。比如宗室的俸禄发不出去了,给你一张盐引,某地出现天灾了,给你一张盐引,总之,谁想要上朝廷要钱,都给一张盐引了事。
这势必造成盐引泛滥,而盐引泛滥的后果就是,拿到盐引不一定就能拿到盐,拿不到盐就有商家血本无归。
大明的盐引有多泛滥,据说终明一朝,所发出去的盐引,按照当时的生产力,要六百年才可以产出这么多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