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霉运漩涡(2 / 2)
董卓同样看出了关东联军的虚实,觉得这群士族党人除了嘴炮以外,着实是不堪一击。
所以董卓终于决定,开始主动出击。
等到了十一月,董卓派出部分疑兵前往平阴县,诈称将从孟津关渡河攻击。
驻守河内的王匡得到消息后,便调动兵马往西增援,留守小平津的是从事韩浩。
待王匡兵力分散之后,董卓率领主力直接从小平津渡河,先把韩浩打了个灰飞烟灭,然后又从后方对王匡主力进行突袭。
王匡措不及防,再次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荥阳之战、梁东之战、孟津之战,这三个不同方向,连续三场全军覆没,直接把联军的心气给打没了。
整个关东联军,一时间全都笼罩在董卓的赫赫军威下噤若寒蝉。
在这之后,董卓志得意满,正式自封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
一直到董太师离开雒阳衣锦还乡,酸枣这里依然是凄风苦雨,再也不敢有丝毫西向讨董的意向。
不过这个时候,暗地里却有一股逆流,开始在联军中慢慢涌动起来。
眼看讨董无望,身为盟主的袁绍率先动起了歪心思。
他以刘协年龄太小,又被董卓控制为由,拒不承认长安朝廷。
袁绍甚至公开质疑,现在皇位上的刘协,是不是先帝骨血都无法确定。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直接废黜刘协,干脆从宗室之中另外再立一个皇帝。
袁绍这是不满足于有名无实的关东盟主地位,打算撇开长安朝廷,另立中央了。
宗室之中幽州牧刘虞地位最高,又没有多少军事实力和野心,因此就被袁绍看中,选为了替代刘协的最佳人选。
不过袁绍本来就是以反对董卓废立为理由,从而发动的讨董大战。
如今他自己也要擅自废立,并且废亲立疏,走得比董卓还要更远。
他这种行为,不仅打脸了诸侯讨董的政治遮羞布,还事实上分裂了大汉帝国,所以并没有得到天下多少诸侯认同。
袁术大概是不能接受袁绍这个庶子压自己一头,于是公开回信,直接把袁绍骂了一顿狗血淋头。
除此之外,就连已经投奔了袁绍的发小曹操居然也不同意,认为他这样瞎搞,只会让天下动乱,有亡国之祸。
其他诸侯就算不直接表态反对,也是用沉默来表示心中的不满。
这些诸侯不见得就对大汉真有多少忠心,但他们显然也更不愿意因为拥立之功,而让袁绍成为摄政王,名正言顺压到自己头上。
让袁绍做个盟主大家还能接受,毕竟能给大伙封个官,还能挡在前面做个出头鸟。
但要让袁绍完全掌控了朝政,那就真成了党人领袖领导党国,真正的党国一体!
到了那个时候,虽然只是关东半分天下,但其他诸侯肯定也会丧失目前这种相对独立的大佬地位。
不过很诡异的是,其他诸侯都是极力反对,而向来以反应慢半拍着称的冀州牧韩馥,这次居然再次与众不同,跳得格外欢脱。
韩馥不仅第一时间就响应了袁绍的号召,而且还付出了实际行动。
他伙同袁绍,派遣前任乐浪郡守张岐到幽州,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
韩馥这个在后世被钉上耻辱柱的窝囊废,实际上政治眼光还是有的,求生欲望也很强烈,可惜总是踩不准节奏。
前期讨董慢半拍,导致他把朝野双方都给得罪了。
这次响应快半拍,又让他两头不讨好,成了乱臣贼子的典型代表。
当然韩馥如此积极,肯定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他是想缓和与盟主袁绍之间的关系,其次也是希望刘虞上位之后,能够对袁绍进行一些牵制。
想法还是很有建设性的,可惜没想到刘虞压根就不领情。
做了一辈子大汉忠臣,刘虞如今年纪一大把,也没几年好活了。
官位已经到了极限,既有实权又有美名,再让他顶着满世界唾骂,去做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刘虞这样的官场老油条当然不乐意。
老油条都是极其现实的,跟稍微忽悠几句,就急赤白脸往前冲的小年轻完全不一样。
所以古往今来,找傀儡大多都是找年轻人,或者干脆就是未成年人。
像袁绍这样直接去找老油条来顶缸的,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
刘虞拒绝得很是干脆,不仅拒绝做皇帝,而且也不同意暂领尚书事,来给这群乱臣贼子封官。
逼得急了,刘虞甚至公开威胁,宁肯去投奔匈奴,也不上你们这群乱臣贼子的破船!
如此一来,刘虞算是把自己摘干净了,却把袁绍和韩馥顶到了乱臣贼子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