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目光的局限性(1 / 2)
但是,当时响应袁绍的势力并不多,相反张绣更是选择投靠到曹操的手底下。
要知道,在此之前,张绣就已经背刺过一次曹操了。
却做出了这种称得上是匪夷所思的选择,放着势力强大的袁绍不去,而是选择帮助势力弱小,并且之前有过过节的曹操,这个选择让关兴和诸葛亮二人回想起来,顿时是觉得有一些奇怪。
世人都只知道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于许攸的投靠,但曹操将大后方的不稳定因素全都搞定,得以将全部兵力投入到前线,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大后方不稳定,就算是有许攸的投靠,也不一定能够打赢官渡。
所以说曹操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
属实是让诸葛亮和关兴二人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将目光锁定在了凌云的身上。
想要知晓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够从凌云的口中得到。
“是不是很意外?为什么当时的张秀会选择投靠曹操,而不是接受袁绍的拉拢?”
面对诸葛亮和关兴二人锁定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凌云并不感到意外。
诸葛亮点了点头,随后以一种极为笃定的语气说道:“如果是我在张绣的位置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会选择接受袁绍的拉拢,毕竟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头。”
即便是以后来者的角度去看,他们都倾向于接受袁绍的拉拢,曹操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化仇敌为盟友,解除了自己大后方的危险,再加上有许攸的投靠,得知了袁绍的粮草储备点,再加上袁绍昏招频出,这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这些取胜条件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实力究竟有多么悬殊,得在那么多条件的帮助下,才能够取得胜利。
“去审视一段已经发生的事情时,不仅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还得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
凌云娓娓道来,张绣之所以会选择投靠曹操而非袁绍,原因无非两点。
“一点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法理上先天占据着优势,想要得到有官方认可的任何事情,都只能通过曹操这边。”
“那些世家大族,初期是因为袁绍对曹操的认可才选择帮助曹操,等到曹操和袁绍为敌的时候,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倒戈相向,就是看在汉献帝的面子上。”
凌云先将第一点拆开来讲解,不得不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遭帮助曹操度过了太多的难关,也让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那张绣就不害怕曹操直接把他砍了吗?他们俩之间的仇恨可不是一般的事情!”
关兴听着凌云讲了那么多,心中仍是充满着不解,以他武将的角度来看,张绣和曹操之间的仇恨,分明是不死不休。
一个是大哥遗留下来的家属遭到欺凌,一个则是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和最疼爱的长子,死在对方手中。
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发生在关兴的身上,他和对方都将会是不死不休。
所以,他想不出来,张绣凭什么认为曹操会在他投靠过去后,不旧事重提?
“目光的局限性,关兴,你不能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曹操和张绣之间的关系。”
关兴这话一出,凌云还没来得及回复,诸葛亮便是提前说道。
话说到如今这个地步,诸葛亮也大致明白了一切事情,所以对于关兴的这个问题自然也可以做出解答。
“曹操需要张绣来做一个投名状,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曹操对能人都是海纳百川的心态,即使之前有极大的仇恨,他都可以不计前嫌,要知道,曹操手中可是有着汉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