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准备逃难与就地投降(1 / 2)
康平十三年的春天快要迎来尾声的时候,长沙郡北边的岳阳城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作为郡内数一数二的繁华大城,守军的数量与战力居于全郡之首。
城中的豪强望族们也难得放下过去的恩怨与芥蒂,联起手来出动部曲与府兵,和城中的守军们一起对抗即将到来的敌人。
大半个长沙郡已经落入越地的襄军之手了,接下来就该轮到他们岳阳了。
消息一传开,难免人心浮动。
眼见风声日紧,东街上的严怀一家坐不住了。
长辈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番后,接下来全家人就每天忙着蒸麦饼,麦饼蒸熟了再晾干,装进缝制好的布袋里。
菜园里的葵菜和大头菜统统拔干净,切成小块,用粗盐腌上,在太阳下晒得干瘪瘪的,再妥善地装起来。
忙活的同时,每日的伙食也大大地改善了,几乎顿顿有肉。
虽说他们严家过去经营酒肆,赚下不少家业,算是一个中等的富户,但也不至于天天吃得这般好。
世道乱了之后,更是战战兢兢,省吃俭用。
小孩子们不懂事,见到有肉,吃得可带劲了,从头到晚都欢天喜地的,跟过新年似的。
懂事一点的知道大乱将至,他们即将背井离乡,忍不住抽抽噎噎。
家里的老人更是边吃边泪流满面。
他们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 ,不见得还能跑,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一起吃饭的日子,也许不多了。
严怀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知道家中气氛低沉,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只能更卖力地做逃难的准备。
一边叮嘱妻子将家中的衣裳细软打包好,一边给后院的骡子和驴多喂几顿豆饼,这放从前可是舍不得的呀,可未来还靠这些牲口使力呢。
何况现在再如何精打细算,都无法把家里的存粮全部带走,不如尽量多吃些。
实在吃不了的、带不走的,就只能装袋子里,然后深深埋入土里。
襄军一路北伐,次次都是大胜,想来搜刮的粮草财宝不少,不至于到了岳阳还要掘地三尺。
倘若将来他们还能回到家乡,还能从土里把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再挖出来。
家里的事安排得差不多了,严怀趁着还风平浪静,抓紧时间把能卖的摆件都卖了, 换成银钱后, 又去买了些上好的刀剑。
这年头,刀剑可太贵了。
严怀心痛死了,可没办法啊,总要有些防身的器械,也能威慑心怀不轨的坏人。
他把刀剑分给家中的青壮们,“以后全家人的安全就靠我们了。”
妻子见了刀剑有些揪心,“你从哪里弄来的?要是让官府的人知道,抓你下狱怎么办?”
长沙的郡守见岳阳城富庶,便从原来的郡治长沙县迁到了岳阳。
同时还“跟风”来了个自立为王,封自己是长沙王。
为了防止城中生乱,特地立了条规矩,不允许平民百姓持有器械。
严怀倒是不怕,“现在官府的人哪顾得上这些小事,他们成天焦头烂额想着怎么应付襄军呢。”
“既然长沙王不打算弃城,城中的大姓望族也一个没走,也许这城能守得住呢?咱们就一定要逃吗?”
看着妻子忧心忡忡的模样,严怀忍不住执起她的手。
“那些豪族家大业大,在岳阳扎根之深岂是我们这样的人家能比的?他们倒是想走,舍得吗?走得了吗?”
“再说长沙王,他说是守着岳阳城,可一旦打不过襄军,他必定立即主动投降迎襄军入城,只要识时务些,说不得还能在襄军旗下重操旧业——继续当他的郡守。”
“他们都有退路可选,可我们是没保障的。襄军入了城,若是要征兵、交税、纳粮,我们这样有些家产却又无权无势的人家定是头一个被盘剥的。万一襄军里头有些坏种,还要烧杀抢掠呢?你想想我们的女儿,她模样那样好……”
严怀的一番话把妻子给吓到了,连忙喊他别说了,“走走走,早些走,往西,到湘山深处去。”
夫妻俩达成共识后,就开始寻找出城的机会。
奈何城中已经戒严了,夜间有宵禁,白日里出城都要几经盘问。
官府的人知道城中有些百姓要逃,可若是放任他们出逃,自然会影响军心,很多守军都是当地人啊,他们的家人逃了,他们能不跟着一起逃吗?
一旦出逃成风,这岳阳城也就不攻自破了。
严怀试探了几次,都没找到机会。
正急得跳脚之时,外头传来消息——襄军来了!
“怎么来的这么快?”
上回不是说襄军才攻下罗县吗?都不用休整些时日、再募集些粮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