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借刀杀人与骆七的猜测(2 / 2)
在他的心中,过于危险的敌人是无论如何都当不了朋友的。
当然,如果对方主动来找他,他倒是可以考虑下。
“传令下去,命司马林盯住彰郡的一举一动!还有,河东王常年居于河东,来中原不久,对襄军的了解想必更少——找人好好同他说一说襄军的厉害之处。”
……
消息从四面八分飞来,骆七想不知道都不行。
当初因为李慎之突然投靠了太川王,所以他知道南方的越人占了巴蜀。
不过襄军这个旗号倒是头一次注意。
而他的反应更是迥异于其他人——他居然莫名地想到了他的九妹妹。
他幼时是如何称呼她的?喊过她小九,也叫过她襄襄。
可这个襄军又怎么可能与他的九妹妹有关?
她是聪慧又机敏,但到底是个小姑娘,当年被放逐后,能不能在辽东立足都是个问题,何况是统一越地,再占巴蜀与庐江呢?
应该是他最近无意中想起了不少前尘往事,以至于听到一个襄字,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九妹妹。
骆七尽力把脑海中近乎天方夜谭的念头排除出去。
可他接下来的几个晚上都没睡好,总是梦见童年往事。
梦中充斥着小九的身影,但除此之外,他还隐约捕捉到了另外一个身影。
梦境越来越清晰后, 他猛然清醒,脱口而出一个被他遗忘许久的名字。
“霍浔!”
霍家幼子自小被养在宫中,虽说待遇不差,但谁不知道他是先皇用来牵制霍家的质子。
霍浔随着年岁增长,也多多少少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他渐渐地不大和皇子们打交道了,唯独小九因为年纪小, 天真烂漫又古道热肠,总是满腔真挚地也喊他一声哥哥,所以两人关系一直不错。
骆七记得,他幼时去找小九玩,常常看到霍浔与小九玩在一处,而他一出现,霍浔便找借口避开了。
后来霍浔出宫,他与霍浔便连面都没见过了。
再之后,霍家人先后战死,只剩了个年少的霍浔,还被派去了辽北驻守。
说是驻守,不如说流放更贴切些。
因为远离政治与军事中心,霍家残部也不成气候,慢慢地,霍家就淡出了朝堂的视线。
原来的名门宿将就此消弭于无声。
可当真没落了吗?
他的九妹妹也被放去了辽东啊,两个幼时的玩伴久别重逢,难道不会彼此扶持吗?
也许在旁人眼里,霍家只会厌恶刻薄寡恩的皇室,他却笃定,如若霍浔与小九有再见之日,绝不会反目成仇。
骆七越想越觉得心惊,短暂的激动过后,他忽然觉得自己可笑。
他是被紧张的战事逼疯了?在编什么荒唐的故事啊?
就算霍浔与小九故人相逢,定多保小九在辽东平安无事,又如何能与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越人扯上关系呢?
骆七说服了自己不再去想。
可是当一个人有了怀疑的方向后,就会不自觉地去回溯过去、去寻找可以证明猜测的蛛丝马迹。
骆七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之中。
他越是不想,小九与霍浔这两个名字就越是在他耳边回响。
骆七斟酌再三,唤来了沈昌禹。
沈昌禹随着河中王投降后,几乎就算是被变相软禁在了河东军中,骆七似乎从未打算过重用他。
如今突然唤他,原以为是因为与东海的战事胶着,不得不用上他了。
谁知到了营帐里,骆七问了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沈将军, 你当年是权倾朝野的三军统帅,辽北军也在你统辖范围之内——那你可知霍家幼子去了辽北之后, 有什么异动吗?”
沈昌禹自然不会说自己小心眼地克扣霍家粮饷与军衣,听上去就很没格调。
“在末将的记忆中,霍家并无异动,监军使每月都会写一封信来,信中说霍家即便心有怨言,只怕也力有不逮。身处贫弱苦寒之地,只能打猎种田,和寻常百姓无异了。”
后来世道乱了,战事四起,谁还有工夫关心霍家的状况?
说起来,辽北如今倒是成了躲避战祸的好地方。
也许霍家目前过得还不错?
只是沈昌禹奇怪,“大王为何突然问起霍浔?”
难不成和当年的楚熠一样,动了再启用霍家的念头?
当初吕乾月起义,楚熠指使不动各地藩王,打算调霍浔回来的,被他以霍家幼子心性难定、不好掌控为借口,及时阻止了。
见骆七没回答原因,沈昌禹又道:“霍家残部本就成不了气候,又偏居一隅多年,只怕打仗都生疏了。大王实在不必再记得他们 。”
骆七淡淡看了沈昌禹一眼,“一时兴起,随便问问罢了,沈将军不必放在心上。”
打发走了沈昌禹,骆七疲惫地捏了捏眉心。
一定是他魔怔了,才会仅凭一个襄字,就将小九与越地的襄军联系起来。
当务之急,是该抓住机会,蚕食东海的地盘才是。
有襄军在南方搞事情,平淮王与东海王难免被分去心神,无异于助了他一臂之力。
骆七喝了一口凉透的茶,摊开薛郡舆图,召来副将与幕僚,继续了他的征伐之路。
此刻的他没料到,他以为一时鬼迷心窍的想法,在日后竟然被证实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