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军事要塞与鄣郡(1 / 2)
西南夷与骆越相交之地的百姓很喜欢吃山里的菌子,有新鲜的,也有风干的,煮开之后十分鲜美。
就是不好辨认有毒无毒,除非当地百姓亲自出手。
除了山珍众多,这片地区四季温度适宜,植物生长期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且土壤肥力强,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楚襄实地考察了一番后,做了个详细的农业规划。
山间盆地种上葡萄,坡地种柑橘,山区种核桃,江边再布置一片咖啡园。
蔬菜则是以大蒜、香葱、菜用豆类为主的冬早蔬菜。
基础的粮食种植更是早就开展了,梯田修了一片又一片。
可是再多的民生建设,都不能让楚襄彻底安下心来。
东越以南的地区,想要征服相对容易,稳定的统治和管理却很困难。
因为高山险阻导致地理环境过于破碎,简直就是不同文化各自发展的最佳温床。
民族、语言、文化的复杂性远超楚襄意料之外。
霍浔的一路征伐,其实主要是破除了一些庞大部落的世袭统治,并不意味着人心上的大一统。
想要长久而彻底地同化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口迁入。
——后世的移民实边政策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楚襄需要更多的中原百姓迁徙至这里,在各地驻军的保卫下,开垦耕种,提供军粮,加强边防。
楚襄看了一眼勤勤恳恳烧着菌汤的霍浔,“你多吃点,等巴郡打完了,咱们去摘桃子吧。”
东南藩王打得不可开交,太川王与河东王忙着争夺上郡与北地。
正好给了楚襄机会,浑水摸鱼。
但她没料到,浑水摸鱼的不止她一个。
神瑞道的那位创始人司马丞因为早年帮助楚熠修缮盛京,故而被封了国师,在盛京的安国观里修道。
后来太川王进逼盛京,司马丞被迫跟着楚熠南逃巴郡。
他靠着那些捉神弄鬼的本事依旧深得楚熠的宠信,只是这种宠信随着朝廷的式微,已然没什么用了。
所谓国师,也不过是徒有其名。
司马丞越来越笃定跟着楚熠混没什么前途,于是巴郡动乱伊始,他便趁机带着城中信众逃了出来。
这些年,神瑞道在士族高官和普通百姓间都很盛行,特别是在会稽郡一带势力最大。
因为会稽是司马丞的老家。
司马丞乘船走水路,途径南郡、衡山郡和庐江,直抵会稽。
这一路上硝烟不断,他趁乱鼓动各地信众起兵攻占郡县,杀死地方官吏,几乎席卷正江下游。
信众们一心盼着成仙,脱离现世的痛苦,积极响应司马丞。
丧心病狂地烧掉家乡的房屋,毁掉村中的田地,收拾细软,跟随司马丞的脚步,向会稽进发。
抵达会稽后,司马丞便聚众攻城。
东海王和平淮王打得人仰马翻,根本无暇顾及会稽。
会稽郡守刘隐起初还率人抵抗了几天,奈何会稽本就是司马丞的大本营。
刘隐的抵抗落在会稽百姓的眼里反而碍事,刘隐不得不放弃抵抗,城门大开,迎司马丞入城。
自此,司马丞自称神瑞王,割据会稽。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楚襄并不惊讶。
毕竟现在放眼望去,各郡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数不胜数,就连一些山匪都能占个城池,自立为王。
司马丞抛弃大势已去的旧上司,出来单干,一点也不值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