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白河下游与小萝卜头(1 / 2)
车马顺畅地行了半个月,到达东丰县时,庞大的辎重车辆里多出了几辆。
这是沿途百姓自行添加的,有冬衣、棉鞋、干粮,还有自发加入的乡间医工。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即将上战场的儿女、丈夫、兄弟姐妹们。
漫长的驿路铺设结束后,沿县招募来的民夫、青壮们选择了投军。
明月每个季度的述职文书里,总会附上一张新增的投军名单。
当初,楚襄给每个县城留了些护卫,原本是用以监督与维持治安,结果当投军热潮兴起的时候,这些护卫便转型成了“教官”。
她最早梦想打造的全民皆兵的军镇,不费什么心力,就这样自发形成了。
对此,系统幽幽地吐槽:“哪是什么自发,分明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好嘛!要不是修路时的待遇太好,他们能上赶着给宿主扛炮火?”
楚襄习惯了自家这个蠢萌系统偶尔爆发出的一点喷子属性。
她心情极好地回:“我们人类有句话,叫又想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你觉得可能吗?我想要通过辽东百姓得到我想要的,就要投入相应的资本。”
而她投入的资本,这几年已经以具象化的形式,回报在了她的面前。
过了东丰县,便到了熟悉的白河下游。
宽敞的平原与谷地早被垦殖,只可惜寒冷的冬季什么都种不了。
倒是附近南北走向的大棚里,种了不少蔬菜,大白菜、胡萝卜、茄子、韭菜、豆角和少量的土豆。
这里比永宁冷,大棚都得扣上三层棚膜才能勉强保证蔬菜瓜果不受低温冷害的侵袭。
所以乍一看,此处的大棚菜地比永宁的还要规模宏大。
走过大棚,再往远处看去,周边的山地丘陵,树木繁盛。
山脚立着灰色仓库,到了傍晚,采集工与猎手们便将一天所得送进仓库。
拿着换来的银钱或者布匹、铁锅、食盐、水靴、针线等生活用品,开开心心地回家。
而送进仓库里的山珍林产与飞禽走兽的皮毛,会由运输队运往南方。
此处的对外贸易已由楚襄牢牢掌控。
虽然如此,从前各部落用以交换物资的牙市也还是存在的。
只是地点换了,从一个略显宽敞的路口换到了东西向驿路的两边。
从永宁至莫族的是南北向驿路,这条驿路修建完毕后,紧接着开始了东西向的修建。
从东丰县往东,经由坊县、奚官县,便到了域外小国的图纳府城。
这条交通主线打开后,与域外小国的“贸易”也频繁了起来。
事实上,与域外小国的物资交换并不能称为贸易,因为这个小国境内多山且贫瘠,物产更为匮乏。
唯一值得一提就是精美的红玉、黄玉宝石。
偶尔也会拿上年份久的人参与自酿的橡子酒,换取粮食、食盐、白糖、冬衣等生活物资,以及碾子、铁锹等生产工具。
渐渐稳定的贸易中,域外小国的百姓逐步意识到了从前的“邻居”正变得富庶起来。
于是他们开始为了务工挣钱而往西来。
要知道,过去都是奚、莫两族为了躲避丹族的侵袭,往东边的山地迁徙。
对于此种变化,楚襄未做阻拦,只是在交界处设置了检疫卡点,只要通过检疫与身份核查,他们就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活干。
随着与丹族的交战越来越多,从东丰县往西的驿路修建曾一度被迫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