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破城与以战养战(2 / 2)
他们若是知道,也不会被东越王抛下了。
至于修建地堡的工人们,要么早就死了,要么继续留在地堡里做奴隶。
总之是接触不到外人的。
楚襄一时半会儿探不到地堡的位置,又不好让军士们前去攻山。
山林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就不利于大型火器的运输。
加上东越王族经营此地堡多年,想必在山林间设了不少陷阱埋伏,贸然攻山,风险太多,没那个必要。
就这么耗着吧,地堡里储存的粮食再多,也总有吃完的一天。
楚襄她又不急,正好可以慢慢改造铜山。
其他的县城相对来说,不太发达,百姓大多饱受原统治者横征暴敛的苦。
所以一旦有新的、更为宽宏仁慈的统治者入主,他们反而没那么多排斥感。
谁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些,谁就是好的统治者。
但是作为都城,铜山的东越“贵族”集团自然比其他县城多得多。
这也就意味着县城里聚集着大量的既得利益者,而楚襄的到来,即将摧毁他们的既得利益体系。
所以在此处,大军受到的抵抗最多。
楚襄也不磨叽,通通杀了了事。
同化、驯服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足够的粮食与逐渐稳定的环境就可以安抚普通百姓的心。
但是那些曾经的“人上人”提出来的要求可就多了。
什么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按照固有传统方式管理铜山,尊重他们惯有的习俗。
他们敢这么说,多半是因为被前朝的皇帝惯坏了。
这里为什么能在前朝建起越国,就因为前朝皇帝采取了顺应怀柔的政策。
这项政策,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衷心地臣服于前朝。
可这种仅限于彼此相安无事的臣服没什么卵用。
“贵族”集团领头的那个人甚至半是诚恳半是威胁地道:“愿新主人听我一句肺腑之言——我们东越有我们坚定的信仰与习俗,过于强势只会适得其反。”
伴随着他话音落下, 他的人头也应声落地。
懂不懂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谁给他的勇气,让他在这里讨价还价的?
东越“贵族”杀的七七八八后,楚襄接手了他们的家产,然后把剩下的末流“贵族”、连带着兵丁、护院全都打发去了山上。
现在不比后世,便是南方,入冬后,气温也明显下降了。
暂时无法提供大量的蜂窝煤,刚好需要人手去伐木。
伐木之余,还能顺便探一探山上的机关陷阱,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木材被一批批地运下山来,“排雷工兵”的步伐也逐渐往山林内部深入,渐渐地,触到了机关陷阱。
一旦碰到陷阱,那就意味着离地堡不会太远。
有了大致的搜寻方向后,“排雷工兵”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被勒令一边伐木,一边挖地。
只要掘地三尺,总能找到地堡入口。
楚襄现在改了注意,不太想慢慢等到东越王消耗完存粮,主动出来投降了——那样太浪费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