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攻打东越与烈焰蔓延(1 / 2)
“闽中郡以南以百越族群集团为主——其族名来自于前朝的越国,因为越国境内民族种类繁多,所以被称为百越。”
楚襄面前放着她的历史笔记,多处被她做了重点标注。
“位于闽中南的族群被称为东越,岭南以南的被称为南越,居于岭南西边的是西瓯族,再往西便是骆越。”
她在系统开设的历史课上,得到的都是基础信息。
可能是因为族群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其历史难以以史料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唯一着墨多点的便是东越。
东越的祖上也辉煌过,曾经帮助前朝皇帝夺得天下,故而被封了越王。
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由中央王朝分封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王国。
但是前朝末年,烽烟四起,东越也随之叛变,开始领军北上开拓领土。
自此,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
大燕开国以后,东越也宣布建国,抛弃了与前朝的宗藩关系,也拒不接受大燕在此处设郡立县。
霍浔闻言,接话道:“东越是南方异族中最好战的一支,曾经入侵西瓯部族,越过边界,直逼瓯江,后又出兵攻掠南越。”
就是为了防止其一家独大,老皇帝才命霍家南下平乱。
当然,霍家曾经真正的对手,主要还是西南地区的西南夷与板楯蛮。
“既如此,那咱们第一个便攻打东越。”
东越就在夷州的对岸,距离最近。
霍浔也赞同地颔首道:“率先将东越收服,也能很好地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杀鸡儆猴?
楚襄微微皱眉,头一回不太认同霍浔的说法。
在她看来,北方游牧民族有很强的机动性与好战性,动不动就金戈铁马,驰骋草原,所以战争与暴力是北方民族关系的主流。
南方却不尽其然。
南方毕竟以农耕经济为主,只要风调雨顺,就能自给自足——与中原是相同的经济类型,比较能够产生认同感。
尤其南方有很多氏族、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中,星离雨散般地散布在崇山峻岭、重峦叠嶂之中。
既很难形成联盟,又无法建立起独立的政权。
收服这些氏族部落,完全可以以人口迁徙的方式,携带足够的粮种、工具与生产技术,将他们慢慢同化。
比起大规模的你死我活的暴力冲突,楚襄更倾向于这种非战争形式的同化。
当然,面对已经建立起了割据政权的异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如东越,他们拥有相对成熟的政治军事力量。
对他们来说,战争与掠夺是一种获得财富与领地的正常营生。
所以面对他们,楚襄不会手软。
…………
东越的双屯县毗邻茫茫大海,此处农耕与渔业都很发达,是东越的经济中心之一。
其富庶程度大概只逊于东越都城铜山县。
康平六年,十月初二,对驻守双屯县的东越兵丁来说,这是“大丰收”的一天。
他们越过岷河,到了中原人治理的南门县,好生劫掠了一番。
粮食财宝倒是其次,主要是绑了数百名年轻女子来,够他们享受好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