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种棉花与蜂窝煤(2 / 2)
刚刚过去的冬天没怎么下雪,辽东三、四月的降水又少,她很怕有春旱。
幸亏骊河的发源地,辽山山脉常年积雪,春季一升温,总有些积雪融化汇进河里。
骊河的水位没有明显下降。
历史记载,就从康平三年开始,大燕天灾人祸不断。
今年春,胶东郡、临淄郡、广阳郡、恒山郡等北方几个郡,都有春旱。
春旱会让北方旱地作物缺苗断垄,大大影响收成。
这些郡不算贫弱,还有存粮撑着点,但仍旧出现了不少流民。
这些流民选择了南下逃荒。
却不料隔年南方洪涝,这些人再度流离失所。
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冤不得理,屈不得升。
而朝廷只顾聚敛,他们控诉无门,号哭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
自此,一个叫吕乾月的中年男人发动起义,饥民纷纷响应加入。
原历史上,这是大燕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也吹响了各地藩王互相征伐的号角。
正沉思着,被两道喜悦的声音打断了思绪。
“殿下,您回来啦!”
留守城内的明月与寻春得了消息,特地赶来城外迎接。
楚襄收敛心神,同她们笑了笑:“县里一切如常吧?可有出什么乱子?”
“一切如常, 殿下可放心!”
有明月和寻春看着,楚襄自然是放心的。
只是既然回来了,该巡查的还是亲自去看一看比较好。
她心中最惦记窑室,对窑室的生产效率充满了担忧。
所以最先去的就是窑室。
蒲也见了她很是惊喜,然后小心翼翼、又有些小骄傲地汇报道——
“殿下,小人在炉室的两侧多加了两个鼓风口,可以多容纳一半的铁矿石料,现在每天能生产的生铁有八石多!”
他们的炼铁效率,比官府的铁坊还要高上十倍!
蒲也当然知道这完全得益于公主殿下对窑炉结构的改造,但是一想到他也在其中起到了微末作用,便深觉荣耀!
要知道,他可是险些再也不能做铁匠了!如今却隐隐约约创造了历史。
应该算是创造了历史吧……他心虚地想。
公主殿下果断地给他一锤定音:“干得漂亮!你和工匠们简直重新书写了大燕的炼铁史。”
蒲也一下子挺直了脊背。
对!就是创造了历史!
殿下都这样说,那就一定是的。
殿下又道:“带本宫去燃料储藏室看看。”
蒲也忙不迭地引路,边走便说道:“对了,殿下,小人们除了增加鼓风口增大风力外,还对石涅做了小小的改造。”
原来的煤块、煤粉燃烧时间太短,经常导致炉室内部凝结堵塞,反而成为燃烧的阻力,影响正常冶炼。
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工匠们反复琢磨了很久,开始用黄土作粘结剂,把小的煤块和煤粉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煤饼和煤球,中间挖了孔。
他们发现挖了孔的煤饼煤球,在炼炉中会产生较大的缝隙,便于通风,也更方便调节火力。
而且充分利用了煤末,避免浪费。
蒲也想,那些在地下挖矿的乡亲和奚族兄弟们辛苦极了,如此一来也算是没有辜负他们的劳动成果。
楚襄静静看着那些被挖了孔的煤球,心里却在偷偷和系统感叹:“看到没,这就是人类的智慧——蜂窝煤脱胎于此。”
伴随着蒲也等工匠自行的改进与创新,楚襄担忧的生产效率也在一天天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