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提纯粗盐与植物油(2 / 2)
高月一边暗叹自己与哥哥不勤俭持家,一边安慰自己——就奢靡这一回!权当呼应公主殿下的告示了!
豆油炒出来的土豆丝又香又脆,太下饭了。
高月忍不住折服于自己的厨艺。
吃着吃着,她忽然道:“哥哥,我觉得我是天底下最幸运的人。”
高云被妹妹一句没头没脑的话逗笑了,“就因为吃到了凉拌葵菜和炒土豆丝?”
“不,是因为我本来以为我会被卖进哪个大户家做奴婢做小妾,备受折辱。”
“但是突然有一天,哥哥做工能拿到工钱了,可以带着我出来生活,不用再看叔婶的脸色过日子了。”
“后来我甚至能读书识字了!现在又可以吃上有滋有味、堪称精细的食物!”
“一年前,我想都不敢想我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事实上,现在的日子是她从前根本想象不出来的。
因为太美好太幸福。
她不由得问哥哥:“哥哥,我是在做梦吗?”
高云给她夹了一筷子的土豆丝:“香吗?”
“香!”
“那就不是做梦!”
兄妹俩吃完了“奢靡”的晚餐,高月负责收拾,高云则是把家里剩下的麻籽仁炒熟,再用石磨磨出油来。
原先都是用杵臼舂捣的,费力气又效率低,改用石磨快速多了。
制豆油要麻烦些,又要闷蒸,又要发酶,还得反复清洗浸泡,最后熬油,等哪天他在家休息,再制豆油备着。
…………
辽东郡南边有个县城叫平县,靠海。
有两百二十里长的海岸线、十七万亩的滩涂、二十万亩的浅海。
目前被一批猖獗的海盗牢牢掌控着。
历史上,沃木延占据辽东后,一边将辽东北部发展成天然牧场,一边在南边建起了盐场。
平县便是当时的海盐生产中心。
沃木延在此处设置了卫所,实行军事管制,派遣军卒和当地百姓共同制盐。
随着制盐日渐成熟,当地百姓便成了炉户,和大燕的铁匠一样,炉户世袭,祖祖辈辈都要给沃木延制盐,不得脱籍。
然而他们比铁匠要凄惨一些。
劳动量大,一年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环境恶劣,常年忍受风吹日晒盐腌。
长期的制盐过程对身体损伤巨大,还拿不到什么钱。
所谓自古煮盐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而平县依靠天然优势和对炉户的剥削,慢慢发展成了可与两淮盐场齐名的大盐场。
所产食盐由商人转运各地行销,所得利润是沃木延政权重要的财政和军饷来源。
——以上,来自大燕历史丛书之《辽东通史》。
楚襄翻着自己所做的历史笔记,在沃木延三个字上画了个圈。
感谢这位兄弟送来的【盐场建设】思路。
不过,她不能完全照搬沃木延的做法,因为其中横亘着一个危险因素——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