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1 / 2)
对于古代国家来说。
农业,是重中之重。
农业,代表着人丁,而人丁,又代表着生产力。
这是一个全靠人力的时代。
判断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上来判断。
而如今,大明朝的户籍人口,至少有五千万人。
可谓是人丁兴旺。
只要粮食足够了,那么,人丁必然会兴旺。
而有了足够多的人口,那么,向外扩张,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已。
不管是对于朱元璋,还是对于朱标等人,都能够想象得到这其中的价值所在。
若是,当真有一种粮食,能够养活如今大明朝的所有人口,再也不会有饥荒,百姓一片欣欣向荣的话。
那么,距离真正的盛世,还会远吗?
明代人口巅峰,也不过一亿人。
可清代,百姓过的更差,人口却能暴涨到四亿!
难道,说明清代对百姓很好吗?
不,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唯一可以说明的,只是清代,发现了能够让人填饱肚子的东西。
洪武年,打下了江山。
现在,基本上,全国都处于一个休养生息的状态。
不过,虽然是休养生息。
但是,小仗还是不断。
什么北元、倭寇,等等。
当然,还有秦枫所说的那个,海外的弹丸小国。
这些国家,其实,在大明朝眼中,都不过是弹丸小国罢了。
想要灭了他们,不过是弹指吹灰间。
但是,一场仗,对于古人来说,所要耗费的财力,物力,是无法形容的。
毕竟,你出兵,那是在敌人的家门口打仗,敌人的后勤跟得上。
可你的后勤,就未必跟得上了。
古代打仗,打的就是一个后勤。
古代,一个全副武装的士兵,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百姓供养着。
听起来,很夸张吧?
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这还只是保守数字。
首先,打仗的士兵,不参与生产。
不仅如此,打仗的士兵,需要甲胄,那甲胄,就不是一般人能应付的了的。
需要随军的铁匠,来负责维护士兵的甲胄。
需要随军的民夫,来帮士兵运输甲胄。
行军的过程中,或者是,在不打仗的时候,甲胄都是要脱下来的。
不然,一幅动辄四五十斤的甲胄,整日穿在身上,等倒了打仗的时候,都没力气了。
这还只是一部分。
除了士兵本身的问题。
还有,就是后勤的补给。
——粮草。
一石粮草,从后方,运输到漠北前线,到了前线,可能只剩下十几斤了。
一石,在明代,约等于一百多斤。
一百多斤的粮食,倒了前线,就剩下十几斤了,这也只是保守数字。
实际情况,会更少。
先不说贪污的问题。
就只说运输的问题。
从后方,运输粮草,到前线,动辄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