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朱元璋的软肋(1 / 2)
张天痴痴看着朱元璋,有些不知该说什么
“咱和你说过,咱大明百姓的脊梁骨,被咱皇帝给扶正了,现在你明白了吗?”
“还记得咱送给你那把刀吗?就是那家伙,将咱民族自信给打出来的!”张天耳边回荡着朱元璋的话,久经不散!
唐末以来,直至弱宋,中原屡次沦丧。契丹,女真,大元。
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凶。
快马弯刀的胡儿,笑中原男儿软弱。
可是就是这些软弱的男儿,这些被压迫的大气不敢喘的汉家儿郎们,靠着不要命的霸气,视死如归的决心,硬生生的打出一个绝代无双的大明。
张天看到了大明的风华绝代,看到了无惧无畏的大明,看到了骄傲拮据的大明!
他突然觉得自己很幸运穿越到这么个强大的时代!
朱元璋看着痴呆的张天,笑笑道:“好了,莫要看了,迟早有一天,你会看遍大明的风俗世茂,你还有很长的时间,去看他们,去管他们,去守护他们。”
张天此时的一颗心,都在汹涌彭拜,挠挠头问朱元璋:“老爷子说啥?”朱元璋讪讪笑着:“憨娃!”
“走吧,咱回去,爷爷有个奏疏,要给你掌掌眼!”
说着,朱元璋眼中带着几分戾气。张天点头:“好!”
两人很快回到家中,来到书房内,朱元璋便将奏疏交给张天:“自己打开看。”
张天点头,翻开奏疏。
“臣,巡视武昌左佥都御史王璘上奏,楚王宫中多不法,王好美人,多次掠夺民间有夫之妇,致死残百姓数人,吞并田产宅院若干……”张天看到这里,顿时咽了咽口水。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奏疏,这涉及朱元璋的亲儿子!
难怪老爷子表情会这么凝重,洪武皇帝强硬一辈子,要说还有软肋的话,恐怕子嗣算是他唯一软肋,所以这事很棘手……处理不好,会出大事!
武昌自古一来,便是军事、经济要塞。除此之外,大明的水、陆交通,也是通过武昌府作为枢纽联通。
这里不但商贸发达,农业也在明廷境内内数一数二。
楚王朱桢今年二十七岁,战功赫赫。
十八岁的时候,朱桢就可以独立带兵平定大庸蛮夷,此后,又在五年内先后平定四川、湖南等地蛮夷。
朱元璋将武昌重地分封给楚王朱桢,足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六儿子的看重。张天看着老爷子,凝重的道:“这事儿,您老不能处理,这是皇帝的家务事。”
朱元璋点头:“咱自然不会亲自处理,咱只想听听你的看法,假如,咱说假如你带入到洪武老爷子的位置,伱会怎么处理?”朱元璋说完,便开始不动声色的等着张天的回答,同时一颗心也开始高高悬起。
这是朱元璋对张天最大的一次考验。
他想看看,这个大孙会怎么对待亲情!
朱元璋最放心不下的便是他的儿孙们。
兴许是小时候的经历,这让朱元璋比谁都更加重视亲情!
所以他希望未来继承人,也应该和他一样注重孝道,看重亲情!
张天当然不知道眼前老人的心思。
他愣了愣,沉思片刻道:“如果真是这样,要做到两点。”朱元璋目光灼灼盯着张天。
张天道:“其一,对楚王要惩罚,无论怎么惩罚都好,要让他知道怕。”
“其二,毕竟是亲父子,还是不能下重手,楚王知道怕了,此事再缓缓晾着吧。”张天知道老黄头的性子,他最看重孝道。
葛爷爷对军事也好,对政治也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唯独人伦这个坎子他迈步过去。
张天也不想告诉他心中真实的想法,而让老爷子心里伤心。
在张天看来,楚王只是大明藩王现状的冰山一角,如他一样掌控权力,守牧一方的天潢贵胄太多了。
现在看起来确实构不成多大的威胁。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天下稳定下来,让最亲信的儿子们替他守卫江山。
而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也是个顶个的出息,几乎每一个都是打仗的能手。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对大明百利无害。
相反,在张天看来,他们的弊端比利出大多了!
为什么朱允炆上台之后就要着急消藩?
朱允炆都能看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洪武老爷子看不出来?还不是信任他的这些儿子,迈不过人伦至亲这道坎子?
久而久之,到明中后期,这些被圈养起来的宗室,非但不能打仗了,到最后就直接将大明江山吃空了。
不得不说这是个遗憾。
如果真要让张天来处理的话,他的建议一定是趁着洪武老爷子还在,削弱藩王的权柄,兵权、政权,全部削空,将其权力分散交给各地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来掌控。
听到张天的回答,朱元璋悬着的心顿时放下。他莞尔一笑,问张天道:“为啥要这么处理?”张天笑着道:“一家人嘛,就该整整齐齐。”
朱元璋哈哈大笑,笑容更甚:“对对!一家人就该整整齐齐,无论什么时候,一家人都不能相互残杀,这是至理名言!大孙你要时刻谨记呐!”哎。
张天心中默默叹息。
老爷子对别的都可以心狠手辣,唯独对亲情这个坎子跨不过去啊!
不过他该庆幸自己刚才的回答。
听到张天这么回答之后,朱元璋心情大好。他拍了拍脑袋,道:“瞧咱这记性!”张天不解:“咋了嘛?”
朱元璋笑着道:“咱来的时候遇到赵家闺女啦,给你送了一封请帖,咱这才想起来。”哦?
“赵家闺女她爹不是来应天了么?这乔迁之喜,能不置办置办?”
“本来赵家闺女要来你这跑一趟,不过咱看她手里请帖不少,就没让她瞎忙活,走走走,咱现在过去!”
这次宴请的,都是一些士绅贵人,还有一些芝麻绿豆的小官儿。
朱元璋也不怕亲自过去看看。
张天点头:“这样啊,那走……诶,等等,咱不得准备点礼品过去啊?”
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准备啥礼品?这是乔迁,又不是弄璋。乔迁是正需要钱的时候,咱过去直接上钱就行。”古人乔迁之喜自然是乔迁搬到新家,搬迁新家正是缺钱之时,准备钱财上礼心意最足。
至于弄璋之喜,就是祝贺别人生了男婴,这是大事,准备钱是不对的,要准备璞玉一般的东西,庆祝对方孩子有玉一样的品德。张天尴尬的点头:“原来还有这么多人情世故。”
朱元璋呵呵道:“你不废话么?咱大明是人情社会,这些道理你要懂!一天天的,不要只读死书,有啥用?咱要上能治国安家,下能走街串巷唠唠家常。”张天了然:“懂!”
朱元璋洒然一笑:“中!咱走?”
两人都不怎么喜欢骑马,祖孙两出奇一致的背着手,迈腿离开府邸,沿着秦淮河行走。
大明时期的秦淮河,河水还没有被污染,两岸皆垂柳,因为深秋的原因,垂柳已经只剩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