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霍元峥(1 / 2)
文武百官需要理性看待问题,宁昭为主的主战派绝不投降,认为就算投降最后大殷也会被压缩到最小甚至依然逃脱不了被瓜分的命运。
现在,大殷应该集中兵力向北,阻挡三国联军,北方三国的资源有限,一路往南只会把他们的战线拉得越来越长,拉长战线的后果就是后勤跟不上,一旦后勤跟不上,三国联军就没办法继续作战。
二百八十万人,一天就可以喝干一个湖泊的水,粮食就更不用说了,人多,粮草消耗也大,所以,三国联军的攻势不可能一路向南,甚至在跑马坡就是他们极限了。这就是大殷还有一战之力的原因。
而主降派的观点与主战派的相反,目前,三国联军停在跑马坡外不继续南下,后勤未到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还是骏马河冰封不够牢固,暂时无法进军,而现在暴雪还在下,不用几天骏马河的河面就会变成厚厚的冰盖,千军万马齐上也不怕会跌入河中。
一旦三国联军继续南下,大殷现在的兵力根本不可能拦住,跑马坡三城就算死守,也坚持不了三天,既然是必败的结局,何不早点接受,选择和谈,割地赔款,至少可以保住大殷,俗话说得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初大殷建国的时候也面临外族威胁,用的正是俯首称臣之法,缓兵之计,割让东北许多土地给了晋国的前身(一些游牧蛮人),经过十几年休养生息,大殷元气恢复,再组织大军打回去,照样收复了失地,甚至把那些蛮人都打散了,今天的晋国能够建成,也有大殷的几位皇帝的功劳。
看得出来,主降派并非想要真正的投降,而是施展缓兵之计,保住大殷,再等反击的机会。
两派说的都有道理,这让陛下十分为难。目前来看,以宁昭为主的主战派体面一些,毕竟,一旦朝廷选择和谈,割地赔款,必然会引起臣民不服,甚至出现动乱,选择体面赴死的人可不在少数。
而主降派的做法就苟一些,很憋屈,却也不失为良策,大殷当初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也不是不可以接受。当然啦,以陛下的脾气,他是不愿意这么憋屈的。
朝堂之上,两派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而且给出来的策略都是具体的,都希望陛下采纳。
陛下十分头疼,坐在龙椅上扶额看着下边上百个臣子互相争论,吹胡子瞪眼。
“陛下?”站在一旁的李公公见陛下如此,斗胆问一下,如果陛下真的不想再听,可以宣布退朝的。
陛下转头看了看李公公,这么多年,李公公还是懂他的,是的,他确实想要退朝,但是大难临头,他需要一个结果,一个可以让大殷百年不倒的办法,所以今天不可轻易退朝。
这时,一个公公急匆匆进了大殿,对陛下道,“启禀陛下,霍元峥殿外求见。”
霍元峥。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朝堂立刻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都知道他,霍元峥,已经牺牲的霍英大元帅的独子,与他父亲一样,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宣他进来。”
陛下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