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第一个儒圣(1 / 2)
“阳明!”
“师弟!”
“乐山先生!”
不仅是朱喜脸色不虞,鹤山先生和身后的儒生们也是一脸不解。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在栖霞镇还需要对一国的王爷做出妥协。
但王乐山并未有任何对他们做解释的打算,他猛然抬起手打断他们。
身后立时安静了下来,看得出王乐山在儒院之中,还是有一定份量的。
“好啊,既然你给面子,本王也不能太过不识趣。”
赵言好整以暇地瞅了王乐山一眼,脸上勾起坏坏的笑意。
“王乐山,要不要本王指点一下你?”
他这句话让对方愣了愣神,倒是其身后的儒生们纷纷面露怒容。
“放肆!乐山先生乃是儒门风骨!岂是你一个王爷能指点的?”
“区区一个王爷而已,以为有点诗才就了不起了不成?”
“先圣至理,怕是你们赵氏根本就看不懂吧!”
王乐山对身后的聒噪声充耳不闻,只是静静地看着赵言,想从他的眼神中看出其究竟是在说笑还是当真。
“着实是有些吵闹,把他们的嘴给缝上。”
赵言冷冷地撇了一眼这些喋喋不休的儒生。
他脾气已经很耐心了,对方多次出言不逊都未曾计较。
可不计较,绝不是让他们肆意胡说。
这一句话已经动用了“言出法随”的力量。
说是缝上嘴巴,实则是让他们闭嘴。
无形的力量急速朝着对面涌去。
身在第一线的王乐山显然是察觉到了,但他并未作出任何反应。
似乎也有意教训一下这些出口妄言的儒生。
不过朱喜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脸色一沉,脱口而出。
“此地无所不言!”
言灵的力量立刻撞了回去。
两股力双方之间硬碰硬,一时僵持不下。
鹤山先生看在眼里,当即挥甩衣袖负手在身后,朗声说道:
“何人敢阻挡言论!”
他这一声喊出,朱喜方的言灵力量陡然大增,一边倒地朝着赵言压了过去。
若是这一击得逞,至少赵言会受到言灵的反噬,“言出法随”的能力大减。
“无所不言,非是肆意妄言!当说世间真理!”
面对以一对二的境地,赵言丝毫不慌。
他沉着地答对了回去,己方言灵竟然骤然力量大增,又重新占据了上风。
一时间朱喜和鹤山先生的压力倍增。
但紧接着,双方的言灵忽然便各自撤去了力量,反倒是将三人包围在其中,逐渐托起送到数丈高的空中。
两人惊愕地看着这一幕,心头自然明白这是触发了“言出法随”的特殊场景。
当这一奇术在面对不会此招的人时,那自然是施术者说什么就是什么,拥有千变万化的能力。
可当两个掌握“言出法随”之术的人用此招对阵时,一旦双方各置一词,辨不出结论来,无论哪边的力量更强,都会幻化出这个“唇枪舌剑局”来。
双方可自由辩论,直到言灵认可其中一方获胜为止。
输的一方则获双倍的反噬伤害。
然而这样的局,朱喜这么多年来也只见过一次。
很少有人能触发言灵的思索,尤其是在他这边两个人共同使出“言出法随”,竟差点被赵言反压了回来。
这说明言灵其实还是更认可赵言的话语。
只是不知为何,三人的斗法之间,居然把王乐山也拉扯了进来。
“如何?二位可是要与本王辩论一场?”
赵言信心十足地朝前走了两步,尽显睥睨地看着两位大儒。
后者虽然处在短暂的惊愕之中,但在学生们面前,哪里肯轻易认怯。
“有何不可,王爷既然主张要说世间真理,那么先圣倡导言论自由,又错在何处?”
儒门万事万物都遵照先圣之言行,在儒生的心中,先圣之理当然就是世间真理。
但在赵言看来那就是谬以千里。
任何人都会犯错,圣人同样如此。
没有一次次的错误,如何能够认识到本真自我。
“笑话,你们儒家圣人所谓的言论自由,乃是指观点上的自由,我允许你有与我不同的观点,而不是肆意说些不知所谓的胡话。”
“二位大儒,你们的学生认为本王的诗才不值一提,那不如让他们做出一些胜过本王的诗词来,但凡有一句能足够出彩,本王便认输了。”
赵言言辞犀利地说道。
言论自由当然是对的,但并不是毫无底线地乱说话。
任何人都可以说出有用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无用的废话不在其中。
九州当世论诗才,公认大宋齐王为尊。
这些儒生敢于睁着眼睛说瞎话,言灵当然是不认的。
“非也非也,他们只是认为诗才比不上先圣至理来得重要罢了,我儒门经典,齐王可曾通读?又是否领会其中精义?”
鹤山先生深知自己这些学生肯定做不出胜过赵言的诗词,当即就岔开话题,转移到了儒家的主张上来。
那都是历经千年传承的经籍,饱经论证,他丝毫不觉得赵言能从中找出差错。
“嘿,你讲这个本王可就不困了。”
谁知赵言却是嘿嘿一笑。
本想随便糊弄一下就放过你们,谁知你们倒好,送上门来找死。
“尔等洛州学派的主张是什么?”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此乃我洛州学派的主张,王爷连这都不知道?”
朱喜轻蔑地笑道。
他知道赵言不好对付,可要是辩论“理学”,他们专研其中四十年,没理由不是对手。
“好,正心诚意本王不与你多说,且说说这格物致知。”
赵言说着,转头看向王乐山。
“王乐山,格物致知你最懂了,解释一下。”
王乐山眉头微皱,不明白赵言为什么找上自己。
他当初格竹七日,大病一场在儒门中广为流传,有些人当做笑话,有些人当做偶像。
这件事过去许久,他早已经不想多做评说。
只一心觉得圣贤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不到也是正常。
不过齐王既然问了,他不回答也显得不太好,当即缓缓开口道。
“格物致知,是指天下众物必有其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穷究事物以获知识,是谓格物致知。”
“师弟,我儒门至理,何须为他解释。”
王乐山的一番解释,让朱喜多少有些不满。
本来就不高兴他胳膊往外拐,如今这行为,更是有资敌的嫌疑。
“好,既然你知道格物致知的意思,可知为何你格竹却毫无所得,反倒是大病一场?”
赵言毫不搭理朱喜,只一心一意地看着王乐山。
“……!”
后者闻言,眼中爆出精光。
当初他初入洛州学院,在了解到“格物致知”的方法后,心中大喜。
遂拉着另一名同学一起去“格竹”。
于是两人一天到晚盯着竹子不放,目不转睛地渴望从竹子中悟出至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