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古代17(李)(1 / 2)
李家姐妹并不知道皇后这个想法,要是知道今天就一个项目也不参加。
宴会上表演的很快就结束了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下场表演,要不然这个表演有一时半会是结束不了的。
皇帝看时间差不多了,“既然众卿已经没有人想要这场比赛的头筹那便进行下一场的项目,头筹的获得者久之后再宣布。
现在我们开始今天的主题:作诗。今年的主题就如一开始宣布的那样以月亮为题。诸卿开始吧!”
一时之间宴会开始喧闹起来,毕竟这个才是表现自己才学的环节。大家都想在这个环节展示自己,自然是踊跃参加来表现自己。
(因为作者能力有限,作品中的诗词大多是古代文人雅士所作。如果大家对诗词感兴趣可以去查阅,我会尽可能后面跟着作者和作品名字。)
贵妃之子为了在皇帝面前露脸第一个站出来,“父皇孩儿有一首诗先要作为这抛砖引玉的砖。”
“准”
“谢父皇。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那些爱舔人的大臣们纷纷开始发言,“越王大才啊!这首诗惊为天人,刚刚殿下称这首诗是砖我等看来是殿下自谦。
这首诗里面句句都用月来衬托出那里面的感情,可谓是诗境和意境都具备了。”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可见越王对之前的游历也是感慨颇多。”
“是啊是啊。”
众人议论一番给了皇室足够的关注,又有人蠢蠢欲动的想要展现自我。
“有殿下的好诗在前,下官是比不过殿下的意境。有一个不算成景的诗拿出来献丑活跃一下气氛。
应缘人望望,故作出迟迟。几岁一相见,浮云宁别时。吟拚鸡腷膞,玩觉兔迷离。此夕登楼兴,非关有所思。(《八月十五夜月》唐庚)”
这首诗确实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勇气。
女眷也被气氛影响开始下场,李清软就是趁着这个时候也把自己的诗拿出来了。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刚开始因为大殿里好多人一起说诗,没有人注意到李清软这首诗。当然周围的人是没有忽略的,李温婉对这首诗很是喜欢。
“妹妹这首诗说是词更为准确,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
李温婉说到这里大殿声音已经开始变小了,李梦幻也在这个时候插嘴“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可谓是一手好词,妹妹这是在这方面又有一次大的进步。”
这个时候大殿已经彻底只剩下李家三位姐妹的声音,有些角落里因为刚刚的吵闹声没有听见的也被旁边的人知道了。
很多人沉默下来细细品味,大家都对这首词很是看好。
后来作诗的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在比李清软更加适合这场宴会的好词好诗,于是这场比赛的头筹大家都认为是属于李清软的。
李清软很是后悔,没有想到这一首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李清软原本想着在宴会上众人的才能超越与自己,就算有少数没有超越的自己也可以用这诗一首苦思冥想许久得来的。
可是如今怎么说都是好的,大家对于这首词的关注也是不低的。
宫宴很快就结束了,几场比试的头筹也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皇室也找到了合适的太子妃人选。
太子妃是来自四大家族商家的嫡长女-商珉。
她在贵族圈里很是出名,不管是所学的技能还是才情都是顶好的存在。在贵族圈子中人情世故和评价是有多高就有多高。
虽然商珉的才学没有李温婉好但也是很好的存在,再加上背后的势力这加分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商珉的婚事自然不是自己说的算的,在父母和家族的指挥下答应了下来。
当然了,皇室的规定也不是他们能拒绝的,双方自然是都高兴的孩子的意见就没有人关注了。
婚约人选定下来了后,具体是什么时候结婚就是钦天监说的算了。
这件事儿也算是一件大事,所以是引起了帝都百姓和贵族的一番讨论。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皇后更看重的是李家的大姐和二姐 。
李家三小姐才华也很棒,可是她已有婚配皇家不可能要这样的人进入皇室。
但没成想最后获得辞婚的竟然是商家的人,一开始大家都不解,后来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讨论,最后他们找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李家大小姐年龄已经太大了,虽然说你看三抱金砖,可是对于皇族来说根本不需要这一个。
李家二小姐虽然年龄适中,可是却性格不是很适合。
虽然李家对李家二小姐的性格和爱好多加掩护,但是帝都这些人都是人精稍微查查就知道了。
所以大家只有自然而然认为皇室淘汰这两位小姐的原因是这个,当然具体原因皇室是不可能表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