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旧友(1 / 2)
杨渊并不希望有任何其他势力插手到目前编练的乡兵之中。
至少现在不行,不过杨渊倒是很愿意给江家兄弟引流拉赞助。
比如向韩云等西学党人推荐江家兄弟。
目前陕西的明军兵力是一定会继续扩充的,而汉中作为来往交通的要地,一定会有明军驻扎。
如果真的有明军在此驻扎,杨渊希望是江家兄弟。
“江家两位昆仲都是生员出身,其家在我汉中也堪称豪雄,如此英杰一直希望能够拜入韩公门下。”杨渊笑着说道:“据我所知方兄德望与江家兄弟关系就很是不错。”
韩云心中略微闪过一丝遗憾。
他来汉中是的确想做出一番事业来。
西学门人如今有些后继无力。
吴桥兵变之后,以孙元化为首的西学党人备受打击,基本上已经退出了政治舞台。
如今只有依靠东林中的天主教同情者,西学党人才能维持最后的一点政治能量。
韩云之所以辞别故乡来到汉中,实在是因为西学眼见走向衰微。
曾经煊赫一时的所谓“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三人均已故去,新一代的西学士人却一直没有成长起来。
除了自己之外,只剩下弟弟韩霖等寥寥数人。
而利玛窦故去之后,龙华民等传教士的目标也从结交士大夫走向下层传教。
韩云并不看好这条下层路线。
只要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一定是“法必依国主而立”。
若无汉元帝,则佛教不能入中土。
若无梁武帝,则南朝无四百八十寺。
若无北魏太武帝,则无天师北宗。
一言可以兴教,一言可以废教。三武灭佛,殷鉴不远。韩云心里是希望能将杨家这样的士绅拉入自己阵营之中的。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韩云转念一想,能够得到江家兄弟这样的支持者,总比没有要强。
“哦,若能如此,那最好不过。”韩云看着杨渊:“不知道潜之对天主教又如何看待?”
你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这是杨渊心里的实话。
“我听说天主教中有一规矩,”杨渊叹息道:“一切利率不能超过一成,不知道是否如此?”
韩云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的确,经文之中却有此规。不过利玛窦以为我中土与泰西迥异,此法不值得为我国所戒。”
韩云点了点头。纳妾跟高利贷两样一支都是天主教徒内部争论的焦点,最终的结果很简单。
纳妾不行,但是高利贷可以。
杨渊看了一眼韩云。
这就是利玛窦路线的问题。
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在罗马帝国立足,并且最终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完成转型,完全是因为他是一个下层的宗教。
所以被哲学家尼采嘲讽为“奴隶道德”。
教徒们在教会的帮助下发扬所谓的“邻人之爱”原则,彼此守望互助,并且坚决的抵制各种高利贷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才是正统天主教的继承人。
利玛窦的上层路线跟龙华民的本本主义一样,进入中国社会没有问题,但是要想站稳脚跟乃至成为社会主流,那仍然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一旦天主教变得中国化,然后走起底层路线。负责送子的圣母玛利亚将成为大杀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能破除佛道妄见,补充圣人之道,那自然是好的。”
杨渊念了一遍西学党人的标准答案然后接着说道:“如此,在下就不叨扰韩公了。”
“唉,潜之既然来了,至少用过茶饭再走。”韩云展现出了他的热情:“可以尝尝我们山西的风味。”
他是真的想跟杨渊合作的。
“哦,多谢韩公美意,只是家母刚刚从重庆回来,又要准备招待舅父,实在是不能多待。”
“王相要经过汉中么?”韩云惊讶道:“我却没有接到按司移文。”
流寇本来大多都是陕西人,李自成等部一直都坚持在陕西作战,王应熊这样的大人物要是在陕西出点什么事,自洪承畴以下大大小小各路官员都要跟着倒霉。
他们是巴不得王应熊从湖广那边走,最好半路上碰见张献忠、罗汝才。
“是的,只是具体的行程尚未确定。”
杨渊又应了几句,跟韩云话了一声别,然后离开府衙。
往回走得路上,杨渊脸上的闷闷不乐却是已经写在脸上,一旁的薛旺赶忙问道。
“少爷似乎对韩公很失望啊。”
“哦,我有吗?”
“能看得出来。”
“看来我的修为还是不够啊,城府上面还是欠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