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母子平安(2 / 2)
宋朝皇室起名规则注重字义深刻、字音和谐 、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 。这些规则不仅体现了皇室的尊贵和庄重 ,也体现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和祝福。它们是宋朝皇室起名的重要准则 ,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同时,宋朝皇族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用字辈来命名的皇族。
有些古老的传统,在如今看起来已经非常少见甚至陌生了。比如说“字辈”,它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一般都用名字中间的字来表示辈分。目前仍然有一些大家族采取这种方式来起名,比如说孔氏家族,在明代以前,孔子的后裔是没有固定的字辈的。但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之后又经过历朝的皇帝和政府批准,定下之后的字辈。
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但是他的皇帝位置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所以这一套字辈只传给了自己的子女,却没有用在北宋后来的皇帝上。赵光义家的字辈是“元 允 宗 仲 士 不 善 汝 崇 必 良 友 季 同”。
宋朝皇帝都喜欢改名,我们现在看到大部分宋朝皇帝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赵佶、赵恒、赵祯等等,已经看不出来字辈了。不过很多人的原名还是按照字辈来排序的,比如宋真宗——赵元侃——赵恒,宋英宗——赵宗实——赵曙,宋神宗——赵仲针——赵顼。而宋太宗曾经用的名字分别是赵匡义——赵光义——赵炅。到了后来,就开始不太严格,很多皇族宗室的本名也不按照字辈来排序了。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早夭,养子赵伯琮继位,改名赵昚。他就是宋太祖的后裔,属于“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的伯字辈。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现在要讨论的依旧是赵桓新添的这一双儿女到底采不采用子辈的方式来命名?
毕竟用子辈来命名的名字并不怎么好听,所以赵桓是有些排斥的,不过现在规矩也不这么严了,如果赵桓这位皇帝不喜欢,大可以更改。
不过起什么名字依旧有些麻烦,毕竟有权利给皇子起名字的,就那么几个人,赵桓这位父亲,朱琏这位母亲以及赵佶这位爷爷,别的人恐怕都没有资格。
“朕看要不如就叫赵敬宣吧!,敬:有礼貌地对待,谨慎,不怠慢,尊重,尊敬,读之念之给人大气之感;意指礼貌、细心、尊师重道之义;宣:指散布、疏导;用作人名意指尊贵、明理、积极、快乐之义;两字搭配,妙处自然不用言语。”赵佶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赵桓却认为并不怎么样,虽然名字倒是个好名字,可是有些太过文弱。
并且两个字的名,恐怕以后依旧要改名,还不如直接取一个字的,倒是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父皇以儿臣之见,还是叫赵征吧!”
“嗯,你有何见解?”对于赵桓的反应,赵佶还是有些不满的,一个名字而已,没必要和自己对着干。
不过他也想听听赵桓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若是赵桓说的更好用,赵桓的也无可厚非,毕竟他又不是自己生不了儿子,起名还没那么急迫。
“我大宋日后必定是要打出去的,征战四方不能没有皇室的代表,以后湛儿当皇帝,在外必须有一位皇室的大将军,我的征儿便是那位大将军。”
“到时候他们兄弟齐心,一个在内,一个在外,方能守住我大宋江山,不至于像现在这般,被外族打的狼狈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