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清新脱俗的“作弊”方式(1 / 2)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这就是那些世家,干的事啊!”
隋文帝不由感叹道。
由于没有东晋世家那种左右皇权的能力,现在的世家能做的,只能是不断地试探,试探再试探。
对于一些他们想要做的事,只要他这个皇帝表态没有那么强硬,那他们就会放开地去做。
所以,虽然如今世家不敢不从他的话,但是他还是感觉比较累。
究其原因,就是要防住各方面的试探,不给他们乱搞的机会。
否则,要是他稀里糊涂通过了一项决议,到后面发现实际执行起来,不是他所想像的那样,他还没有办法追责。
毕竟当初,就是他通过的决议,其它人只是按照自以为的标准,进行执行而已。
其实隋文帝有一个梦想,那就是:
『他下的命令,其它人都能够完美地执行,不会出现曲解意思等事情。』
当然,这也只能是梦想了,在梦里想想就够了。
现实当中,恐怕无论哪个朝代,都实现不了。
唯一区别,大概就是不同的朝代,像这样刻意试探的事情,会有所不同。
......
大明位面,公元1390年。
“第二年就死了......
难怪他们敢这样,原来是看咱快不行了么?”
朱元璋的声音当中饱含着寒意。
不过,旁边的朱标,直接忽略了这一股寒意,反而有些焦急道:
“爹,你还是不要这么累了,有什么事,交给我,就行了。”
不过,朱元璋却是不以为意道:
“能活到七十,咱已经很满足了。
咱只恨,没有杀尽这些乱臣贼子!”
“爹,那些乱臣贼子,交给我来杀,你看着就行。”
朱标继续劝道。
然而,朱元璋却是撇了撇嘴道:
“你来?那更加杀不尽了!”
这个大儿子的性子,朱元璋十分地清楚。
虽然不像扶苏那样无原则地仁慈,但在他看来,至少可以说是,手段不够硬。
就比如,当初胡惟庸案爆发的时候,朱标的态度也是十分坚决的,支持肃清胡惟庸的势力。
但对于朱元璋搞株连,把有点关系的,都杀了,朱标却是不赞成的,觉得有些滥杀无辜。
而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为未来埋下祸根,令那些乱臣贼子“春风吹又生”。
至于那些无辜受害的人,反正在朱元璋看来,并不无辜。
否则,也不会与这件事牵扯上。
正是这个原因,朱元璋还不是很放心让位给朱标,想要把朝中这些祸害都除尽再说。
以这些年来,他干的种种事来说,朱元璋已经可以想象未来的人,会给他扣一个“暴君”的帽子。
对此,朱元璋内心当中,并没有多大的想法。
他只希望能够除更多的人,等到朱标上位之后,就可以安心地当自己的“仁君”了。
“这......”
望着父亲那种坚决的表情,朱标也不由暗叹了口气。
他也知道父亲决定的事,恐怕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但他是真的担心父亲的身体,都六十好几的人,还天天处理政务到深夜,看起来十分地劳累的样子。
若是父亲现在能够退位当太上皇,安享晚年的话,凭借着父亲早年南征北战锻炼的身体,应该不至于像电台说的,只活到70岁。
更让他忧心的是,自从电台出现之后,可能是知道后面是一个外族皇朝,也可能是“人口税”的原因,反正父亲变得更加忙碌了。
这样下去,能不能活到70岁,恐怕都是一个问题。
不过劝是劝不住了,他能做的,只有做更多的事,替父亲分担事务了。
朱标不知道的是,在他担忧父亲的时候,还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与父亲。
旁边的朱允炆,同样也在忧心着朱标的身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朱标在忧心朱元璋的身体,殊不知,自己的身体更需要被担心。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死得比朱元璋还要更早。
具体死因并不清楚,不过朱允炆看着朱标那肥胖的身子,他估计和肥胖脱不了干系。
所以,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办法帮朱标减肥。
这个任务,可一点也不简单。
毕竟古代讲究“能吃是福”,女子肥胖或许会被说“丑”,男子胖点,真没有多大关系。
好在的是,朱标已经过于肥胖了,走路走久了,都要喘的那种。
他可以从这个角度,想办法劝说朱标减肥。
不过即使是这样,同样有些困难。
对此,朱允炆也很无奈。
其实,他很想当一个咸鱼来着。
但眼前这两个人,若是没了,他估计也当不了咸鱼了。
唉,他太难了!
......
画面继续。
【那么他们是怎么作弊的?】
【其实很难说他们的行为,是作弊。】
【像朱元璋令人彻查,结果也没有查出问题来。】
【最后只有把死去十来年的胡惟庸拉来鞭尸,以此定罪。】
【所以,从程序上,是根本上挑不出问题的。】
【但是,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肯定又是有问题的。】
【虽然由于南方经济比北方好,并且北方战乱不断,所以在此之前的明朝科举,一直是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但好歹还是有北方人的,并且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发展了将近三十年,北方也缓了过来。】
【结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北方突然无人中举,这明显不正常。】
【之所以能够做到录取的都是南方人,很大可能是因为文风。】
【由于地区差异,每个地方的文风都有所不同,但刘三吾又恰恰是南方人,熟悉南方的文风,所以在看到熟悉的文风,就自然会给高一点分。】
【又加上北方整体确实不如南方,被这一偏袒,于是就成了都是南方人中举的局面。】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不同地方的文风,确实不同,这个是真的可以看出来。”
诸葛亮点了点头,认同道。
一方土地,养一方的人。
同一块土地上面的人,往往拥有相似的经历,其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类似。
所以,看到老乡写的文章,往往会有亲切感。
这一点,诸葛亮是深有体会。
在隆中隐居的那会,面对着不同的书信往来,来自于徐州同乡的书信,他常能感到一些熟悉感。
而后面,在荆州待久了,与荆州的本地人交流久了,他的文风也开始有些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