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历史曝光电台:九个皇帝都自闭了 > 第192章 几个选官制度

第192章 几个选官制度(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高武:全系天才的我还开挂  每周一个任务,从闪婚女神开始  穿越七零,我的百万物资消失了  娇娇王妃:全盛京都在磕cp!  开局觉醒金卡炼狱,我将无敌于世  漫步诸天  穿成恶毒女配后,我只想做咸鱼  仙穹之上  玄幻:查看人生剧本,开局圣级功法  为了无敌,绑架三千圣女! 

画面继续。

【这个......该怎么回答呢?】

【如果你是学生,要进行考试,那请以教科书为准,牢牢记住科举制是隋炀帝杨广创立的。】

【但如果你想要深究一点,那就有的聊了。】

【首先我们要对科举做一个定义,什么叫作科举?】

【在绝大多数的人眼里,科举大概就是通过考试,然后能当官。】

【但实际上,哪怕是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同样有类似于考试这样的环节,会根据你的成绩进行评定。】

【不过相比于科举单纯地看成绩,九品中正制还要看人脉、门第等东西,并且考试成绩不是很关键。】

【但实际上,隋朝的科举同样也要看人脉。】

【因为想要获得科举的资格,必须得有人推荐。】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不然呢?”

隋文帝有些疑惑道:

“天下的读书人,不敢说有千万数,但好歹有百万数,要是都来长安考试,怎么考得过来!”

如今的“科举”,都是由地方推荐一些人,让他们来长安进行考试。

考试合格的话,那就留下做官。

不然要是所有读书人都来长安,光如何安置,都是一个问题。

更何况,考试呢?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隋文帝的科举,其实还是脱胎于汉朝的察举。”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评价道。

隋文帝时期的科举,其实就是参考于察举。

这也十分正常。

毕竟,路要一步一步走。

如今的科举制,也是几代帝王不断探索的结果。

隋文帝也不太可能,直接提出一个“完整版”的科举。

......

画面继续。

【这就得说一说,科举制诞生的背景了。】

【隋文帝建立隋朝,通过前几百年的混乱,自然知道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于是,下令废除。】

【但这一废除,如何选官,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隋文帝在参考古制之后,选择了分科察举的方法。】

【分科察举,早在西汉之时,就已经出现。】

【先由地方官员推荐人才,然后由人才自主选择一个科目,进行“对策”,也就是考试。】

【科目有许多,比如孝廉、秀才、明经、明法等等。】

【相比于九品中正制,门第完全由世家门阀把控,察举无疑放开了这种限制,有利于削弱世家的影响力。】

【不过察举制,同样有自己的弊端。】

【因为人才是由地方官员推荐的,这里面可操作性就足够大了。】

【很多人会通过贿赂等方法,让自己获得推荐的名额。】

【而这些人走上仕途之后,又必然会对当初推荐的官员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进一步容易形成地方集团势力。】

【但不管怎么样,在隋朝当时那种情况下,察举无疑比九品中正制更好。】

【受限于历史局限,隋文帝也想不出更好的选官制度,只能暂时这样。】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唉!后面的察举制,越来越不能保证质量了。

否则的话,咱们大汉后面,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小人祸国!”

刘备有些哀叹道。

一开始的察举制,还是比较注重质量的。

被察举者具有一定时间的考察期,只有通过考察了,才可以转为正式官员。

如若不然,被察举者就会被撤换,并且推荐人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这让得地方官员也不敢轻易地推荐人,保证了被察举者的真材实料。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出身卑微的人,如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都受到了重用,朝廷吸纳了许多人才。

只可惜,到了后期,察举制的考察,开始变得形同虚设。

于是乎,察举权逐渐开始被名门望族所控制,任人唯亲,不管其学问才能,只推荐自己人。

“清议的风气,也是由于察举制兴起,最后才引发了党锢之祸。”

这个时候,诸葛亮也出声叹道。

由于察举制需要地方官员推荐,但地方官员的接触范围也有限,接触不到地方上的所有人。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许多时候地方官员一年到头,推荐不了一个人。

对此,汉武帝很生气,觉得是地方官员对领地了解不够,才推荐不了一个人。

所以,他下令要处罚那些推不出人的地方官员。

这下子,地方官员只能硬着头皮推荐了。

这使得官员在察举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他们的名声。

毕竟要是一个人的名声好,那品行应该过得去,察举上去,大概率会通过。

这就让人们极为看重自身的名声。

而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败坏朝政,这令得士大夫十分不满。

于是渐渐地,在士大夫集体当中,形成了一个政治正确,那就是反外戚、宦官。

他们用锋利的语言批评外戚、宦官,表达出自身对现实统治的不满,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要是有士大夫不搞“清议”,那就会被视为没骨气,名声也就臭了。

而搞得比较凶的,则被视为领导者,得到了“三君”,“八俊”等称号。

但这么下来,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激发了。

最后,双方展开了党争。

而皇帝显然更偏向于外戚、宦官。

于是,宦官以“党人”为名,禁锢士人,士大夫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系统是我前女友,她想弄死我 赶我去封地,成了最强藩王 贞观魂之一统山河 神州大陆之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回到古代打江山 碧血桃花烟 大明:朕杀敌成神 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围困寺庙抢尼姑!皇长孙他疯了? 封神后传,我代人皇伐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