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 军史小说 > 奇之路 > 第六十八章 真干净

第六十八章 真干净(1 / 2)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傲剑凌云  战神变  惊鸿宴  开局港综,宇智波的复仇者  大佬是如何养成的  长生仙道:从斩妖谱开始  诸天:剑出青云,核平诛仙  穿书之恶毒女配的求生路  我以道经入仙途  回到七零这次,换我把光带给你 

第66章 真干净

有一句话用来形容张三是再合适不过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他的智商和武力似乎是成反比的,恰似三国游戏里设定的吕布,武力很高,智力很低。

他能够夺门成功,靠的是李四,能够打倒李四,靠的是二麻子,现在于谦没了,李四也没有了,他终于露出了自己那原本啥也不明白的愚蠢面目。

愚蠢表现之一:

一次,张三带着自己手下的两个小军官大摇大摆地去见王文奇,言谈极为随意,王文奇见状,脸色马上就沉了下来,毕竟这里是皇帝的地方,不是菜市场,什么阿猫阿狗的都进来成何体统!

他生气地问道:“这两个是什么人?进来干什么?”

张三却毫不在意地说道:“是我的心腹手下,希望皇上提拔他们。”

王文奇的忍耐几乎快到极限了,却还是耐着性子说:“这事情不急,改日再说吧。”

张三却不依不饶:“请皇上今天就批准了吧。”

王文奇冷冷地看了张三一眼,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愤怒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下。

愚蠢表现之二:

张三的侄子石彪镇守大同,有一次带兵出去巡视,遇到一群瓦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砍,结果杀死对方几十人。回来后他灵机一动,向上报成大同大捷,而张三也以此为资本,反复吹嘘。

事实上,当时的边患已经十分严重,瓦剌不断与明朝为敌,发动攻击,王文奇看到这份边报,哭笑不得,只好顺着意思给了点赏赐算是讨个吉利,回头却找来了恭顺侯吴瑾询问相关对策。

“边关吃紧,如何是好?”

吴瑾只说了一句话:

“如果于谦还在,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王文奇沉默了,面对这样的控诉,他也只能保持沉默。

偏偏石彪派的报功使者是个二百五,看着张三吹牛,他也跟着吹,说什么斩获无数,俘虏无数。内阁学士岳正是个喜欢调侃的人,便问他:

“你说俘虏无数,可是人在哪里啊?”

“人数太多,没法带回来,都在树林里杀掉了。”

按说这句话应该能搪塞过去,可使者没有想到,这次岳正却想把玩笑开到底。

他拿出了当地的地图,笑着对使者说:

“这附近都是沙漠啊,哪来的树林?”

张三的拙劣表演远不止如此,可这位老兄的脑袋似乎进了水,就是不明白他不过是个打工的,皇帝才是真正的老板。而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也彻底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

在这一年,王文奇在自己的宫殿里会见了一个特别的客人,正是这次会见解开了一直以来缠绕着王文奇的一个疑团,并最终将,送上绝路。

这位特别的客人叫王文和,是王文奇的叔叔,他正是当年传言中要来京城接任皇位的人,也就是临时政府所要拥护的人呢。

为了打消王文奇心中的疑虑,以免有朝一日被不明不白地干掉,他特意来到京城说明情况。宾主双方举行了会谈,会谈在热情洋溢的气氛中举行,双方回顾了多年来的传统友谊,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王文和重申了皇位是王文奇不可分割的财产,表示将来会坚定不移地主张这一原则。王文奇则高度评价了王文和所做的贡献,希望双方在各个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会议结束了,王文和满意地走了,王文奇却愤怒了。

事实最终证明了,张三等人不但飞扬跋扈,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个冤大头当得实在窝囊。

王文奇立刻跑去责问张三,张三哑口无言,只能把责任推给李四,可是这些托词更让王文奇不满,他不再多言,拂袖而去。

在一旁静静观察的李贤这才惊奇地发现,张三实在是最蠢、最差劲的一个,和李四相比,他的档次实在太低,对付这样的人,根本不用自己动手,他迟早会自取灭亡。

话虽如此,但李贤仍然不敢轻敌,因为在张三的背后,还有一个二麻子。

这个世界上最为残酷的游戏就是政治游戏,因为在这场游戏中从来都没有亚军,亚军就是失败者,只有冠军才能生存下去。李贤明白,在保证能够完全击倒对手前,他必须忍耐,接受无数次考验,等待时机的到来。

可是王文奇却没有这样的耐心,有一次,他私下单独找到李贤,问了他一个问题:

“这些人干预政事,搞得来报告事情的人不来找我,却先去找他们,该怎么办呢?”

李贤慌了,他知道,这位皇帝陛下的不满已经到达了顶点,想发泄一下,才问出了这个问题,可是自己却不能实话实说,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他想了一下,讲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答案:

“陛下你自己看着办吧。”

有人可能会纳闷,这句话不是推卸责任吗,到底妙在何处呢?

要分析这句话,必须和问题联系起来,这句话绝就绝在一语双关,听起来好似是让皇帝自己看着办,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让皇帝看着“自己办”,收揽大权。

这样说话确实绕了太多弯子,有这个必要吗?

很有必要,因为李贤的高明之处恰恰就体现在此处。

李贤比李四聪明得多,他之所以这样说话,是因为他知道,也许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双耳朵正在倾听他们的谈话!他无时无刻都始终记得,自己的敌人绝不仅仅是没有大脑的张三,还有一个管太监的二麻子。

王文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停止了问话,他已经明白了李贤的意思。对于这几个“还乡团”成员,他已厌恶到了极点。但已经发生的事情还不足以让他最终下定决心,

这年冬天,王文奇带着恭顺侯吴瑾和几个大臣内监登上翔凤楼,登高望远,很是惬意,突然王文奇指着城区中心黄金地带的一座豪华别墅问吴瑾:

“你知道那是谁的房子吗?”

吴瑾不但知道这是谁的房子,还知道王文奇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作为李贤的同道中人、于谦的同情者,他决定趁此机会下一剂猛药,让那些人彻底完蛋。

“那一定是王府!”吴瑾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在听到答案的瞬间,一丝杀意掠过王文奇的脸庞,他冷笑着说道:

“那不是王府,你猜错了。”

王文奇回头冷冷地看着那些跟随而来的大臣们,抛下了一句话,飘然而去:

“张三居然强横到这个地步,竟没有人敢揭发他的奸恶!”

张三,你的末日到了!

对于皇帝的反感,张三并不是没有感觉的,相应的,他也准备了自己的应对,埋伏在皇帝周围的大臣自不必说,他还特意安插了自己的侄子石彪镇守大同,自己则统帅京城驻军,只要一有动静,便可里应外合,这是个相当厉害的安排,进可攻,退可守,确实有水平。

阵势摆好了,王文奇你放马过来吧,看你敢动我一手指头!

张三太天真了,事实证明,王文奇确实解决了他——用一种他绝对想不到的方式。

在张三看来,王文奇不过是个任他摆布的老实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敢如此专横跋扈,现在他已经羽翼丰满,自然更没有什么可怕的。

事实似乎确实如张三想象的那样,王文奇那边一点动静也没有,他委托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锦衣卫指挥逯杲四处打探消息,得到的结果是宫内无事,天下太平,看来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然而就在他洋洋自得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

石彪被抓了。

八月,一直默不作声的王文奇突然发飚,将镇守大同的石彪逮捕下狱。这一举动大大出乎了张三的预料,让他目瞪口呆。

石彪被抓,意味着自己的所有外援已经被切断,单凭现在手上这些人,别说造反,搞个游行示威都不够数,他这才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皇帝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忠厚老实的王文奇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那个懵懂无知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久经考验的政治老手。

但后悔也太晚了,张三打起精神,准备迎接王文奇的下一次冲击。

可是奇怪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自石彪入狱后,王文奇又没有了动静,张三搞不清楚对方到底想干什么,便上书表示自己对侄子犯罪负有领导责任,要求罢官辞职回家种田。

王文奇却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你不用担心,你侄子的事情与你无关,放心大胆地过你的日子吧。

张三相信了他的话,便不再坚持,放弃了辞职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他的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

真正的政治老手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们炒菜时从来不用大火爆炒,只用小火慢炖,打仗时从不中央突破,总是旁敲侧击。

从王文奇决定除掉张三的那一天开始,他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掌握张三的第一手资料,他策反了张三身边的一个人,这个人正是锦衣卫指挥逯杲。

说起这位逯杲,也算是个奇人,锦衣卫出身,人送绰号“随风倒”,但凡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反应极其之快,特和战争有他,夺门之变有他,整徐有贞有他,现在对付张三,他又毅然站在了第一线。着实让人佩服。

于是张三的罪证通过逯杲源源不断地送到了王文奇的手中,而张三得到的却只是每日平安无事的安慰。

在逯杲的帮助下,王文奇料理了石彪和张三的其他部下,逐步完成了扫清外围的工作,现在张三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可谓不堪一击。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关键时刻,王文奇却停住了进攻的脚步,迟迟不向张三下手。

逯杲对此十分不解,他不明白,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为什么不干脆解决张三呢?

但李贤却是明白的,王文奇这奇怪的举动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李贤十分了解王文奇,这位皇上虽然历经政治风波,但归根到底还是个比较忠厚、念及旧情的人,

李贤很清楚,要想破解王文奇那最后的慈悲,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揭开夺门之变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些“彻底一网打尽!

时机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很快就将坠入万丈深渊,永不超生。

现在,只需要轻轻的一推。

“张三已然如此了,可是他有功,全部革去未免太过了吧!”

当李贤奉诏进宫议事,从王文奇口中听到这句话时,他立刻意识到,完成最后一击的时刻来到了。

他突然故作神秘地说道:“不瞒陛下,当初也曾有人劝我参与夺门,可是我拒绝了。”

“什么!”王文奇顿时大为意外,他马上厉声追问,“那你为何不参加呢?”

李贤不慌不忙地说道:“因为即使不夺门,皇位依然是陛下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夺呢?”

王文奇糊涂了,这是什么意思?不夺门我又怎么会有今天的皇位呢?

他满腹狐疑地看着李贤,等待着他的答案。

其实从夺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天起,李贤就已看穿了这场所谓的政变的真相,他很清楚,这其实只是一个投机者的骗局,但当时由于一个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他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现在时候到了。

因为解决那个关键问题的,就是王文奇与襄王的那一次会面。

正是在这次会面中,王文奇知道了所谓藩王进京继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他十分生气,却没有意识夺门之变的伪装已因为这件事情的发生被彻底揭去,直到李贤为他解开这个谜团。

李贤带着狡黠的笑容说出了他的谜底:“陛下难道还不明白吗,临时政府内部混乱,,天下也必然为陛下所有啊!”

王文奇沉思良久,这才恍然大悟!

他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奥妙。

谜团终于解开了,王文奇这才明白,这场所谓的夺门之变真正的受益者并不是他,而是那些“还乡团”。

李贤看见王文奇已经醒悟,便趁势又点了一把火:

“张三那些人说是迎驾还勉强可以,怎么能说是夺门呢?!天下本就是陛下的,何必要夺!幸好事情成功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事情失败了,他们那几条烂命没了也就算了,可陛下怎么办呢(朱祁钰还活着呢)?”

“如果临时政府瓦解,陛下顺利继位,张三等人便没有丝毫功劳,他们拿陛下冒险,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啊!”

真正是岂有此理!

被忽悠了几年的王文奇顿时火冒三丈,他立刻召集群臣,下达诏令:今后但凡奏折一律不准出现“夺门”二字,违者严惩不贷!那些冒功领赏的人,趁早自己出来承认领罚,不要等我亲自动手!

张三终于活到头了。

正月,时值夺门之变四周年纪念日,张三光荣入狱,一个月后凄惨地死于狱中。

可他在地府还没住满一个月,就在阎王那里见到了一个熟人——他的侄子石彪也于同月被押赴刑场斩决。

这位第一勇将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张三死了,二麻子慌了,这也难怪,不用细想,光扳指头算就能明白,下一个也该轮到他了。

在如此险峻的时刻,一般人考虑的应该是低调为人,苟且偷生,能混个自然死亡就谢天谢地了,可这位仁兄的思维却着实异于常人,他不但毫不退让,还积极要求进步,他还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当皇帝。

二麻子有个养子叫二刘字,他和二麻子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并对此充满信心,但要真的动手,他还需要一样东西。为此,他私下找到自己的门客冯益,问了他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自古以来,有宦官子弟当皇帝的吗?”

冯益心知不妙,但毕竟自己在人家里混饭吃,便顺口答了一句:

“有。”

找到了理论依据的二刘字大喜过望,他立刻在前任的光辉形象指引下,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

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而二麻子和二刘字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文化有限,不是书生,他们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就准备造反了,昔日司礼太监王振预备几天,就敢出征打仗,而二麻子紧随其后,筹划一个多月就动手了。

二麻子和二刘字经过“仔细”筹划,制定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计划(简单到只有一句话):

二刘字带兵杀进宫,二麻子在内接应,杀掉王文奇,自己当皇帝。

以上,计划完毕。

制定人:二麻子、二刘字。

人才,真是高效率的人才啊!

虽然这是一个漏洞百出、不知所谓的计划,但二刘字敢造反,还是有一定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手下的田立官。

所谓田立官,就是投降的田立兵,从朱棣时代的朵颜三卫开始,田立官兵就已经成为明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二麻子曾经镇守边关,深知这些田立兵好勇斗狠,便私下招募拉拢田立士兵,为自己效力。

实事求是地讲,二刘字手下的这些鞑官确实相当厉害,其战斗力要高于明军,可那也要看是由谁指挥,放在二刘字手里,也只能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了。

但对二刘字有利的一点在于,宫内的驻军不多,而明代为防止武将造反,调兵手续十分复杂,身为主将,如无兵符,一兵一卒也难以调动。等到大军齐集,大事已定。所以,成功的真正关键在于时间。

上一章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书单推荐: 赶我去封地,成了最强藩王 贞观魂之一统山河 神州大陆之我能召唤文臣武将 回到古代打江山 碧血桃花烟 大明:朕杀敌成神 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 围困寺庙抢尼姑!皇长孙他疯了? 封神后传,我代人皇伐天 小子,快给爷科考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