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唇枪舌战(1 / 2)
曹化淳听到这话,一脸迷惑:“贵人,您何出此言啊?”
李华梅微笑摇头,过了一会儿才解释道:“江南一带土地肥沃,就算官府压榨的厉害,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总有办法过下去。”
李华梅走在城中,看了一眼远处。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啊。”
感叹完毕之后,她继续解释道:“历来做海贸的商人和水手,以及向南洋移民的百姓,都是来自更南边。”
“那里山地众多,本地人自嘲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他们在田地里讨不到活路,于是就只能出海。”
“以前有漕运从江南吸血,江南本地粮食价格高昂,连带着周围各省的粮价上涨,于是福建各地的百姓靠着种地,收入倒是还好一些,也就没那么愿意出海。”
“但漕运废除后,江南粮食价格一定暴跌,福建农人的生活会大受影响,反而是只能下南洋了。”
听到这番解释,曹化淳也反应过来。
“贵人说的是,是老奴忘了。咱们大明的水师提督郑芝龙大人,可不就是泉州人嘛!老奴一叶障目,竟然忘了这件事。”
二人一边说笑,一边走远。
但魏藻德的府衙这里,可是闹得不可开交。
魏藻德的命令贴出后,虽然漕工们要来找他“说理”,但毕竟在千里之外,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过来。
而杭州本地的官员,距离可近多了,直接到府衙来堵门。
一位知县情急之下,连上下尊卑都不顾了:“知府大人,您可别胡闹啊!”
“这漕赋牵连甚广,您怎么能说废就废?而且这漕粮是供应给顺天的,您说是要改成海路,万一海上出个什么问题,让顺天缺粮,这责任你担当得起吗?”
另一位县官附和道:“就是!你难道要让当今天子,也当个无食皇帝吗?”
唐朝中期以后,关中残破,养不活朝廷的数万贵人,以及他们的几十万仆人。
于是皇帝每隔几年,就得带着朝廷上下,从长安跑到洛阳。
当时的人就嘲笑说,唐朝的皇帝是就食天子,到洛阳其实是要饭去了。
但这话讽刺其他朝代的皇帝确实好用,但对着大明朝的天子,可没有半点杀伤力。
魏藻德不紧不慢地拿起一杯茶水:“哦,这位知县赞赏陛下颇有太祖之风,实在是忠心可嘉,本府一定把这件事上奏给陛下。”
那知县也自知失言,赶忙请罪。
魏藻德笑了一下,看着那知县,轻声问道:“本府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各位的身份。这位知县,你是哪里的官啊?”
那知县低头道:“下官乃是淳安县的知县。”
魏藻德听到这里,猛地把茶杯扔到桌上:“淳安县!如果是其他县官反对漕粮,倒还罢了,你怎么也能跳出来唱反调?”
“你莫非忘了你的前辈了吗?”
明代中后期着名的清官海瑞,就曾在淳安当知县。
海瑞在任上时,废除了不少陋习,极大地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按照官场陋习,上级官员路过各地,吃喝玩乐的开销,都要本地百姓负担。
海瑞到任之前,淳安县百姓的负担是每丁五两。而海瑞改革陋习,不管谁来了,都是粗茶淡饭招待。把每个丁壮的负担,直接降低到了两钱五分,只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此事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当地百姓还记着海瑞的好处。
魏藻德搬出海瑞来,淳安知县立刻涨红了脸,退了下去。
但杭州府可不止淳安一个县。
其他八位县官立刻跟进:“知府大人,咱们要维持漕运,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魏藻德冷笑一下:“都有什么苦衷啊,都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