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靠索道上天入地(2 / 2)
树蔸带几个进锯棚,锯板子可是出劲的功夫,他们一上场就脱了棉袄,接着脱了兽皮背心,后来干脆打着赤膊。
解仲玉想做的是打一根更坚固的绳索在雪开了后换掉崖上的那根,一定要保障这条上天入地的索道永久性通畅。
没有这根索道崖上那些珍馐美味那些名贵药材那些奇花异草那些秀木美景只能出现在梦中。
更重要的是人口不断地增长而锅底下资源有限,要生存繁衍下去必须利用上面的丰富的资源。
他决定用棕丝做绳子,这个时候龙须草都干枯了,蓬松压不铁实,而且耐磨性和柔韧性没有棕丝强。
棕丝是锅底人不可多得的生产生活用料,棕丝不光打绳子还可当布用,用棕片做成雨衣,用棕片蒙在竹片骨架上做成斗笠,用棕片做各种垫子等等。
棕丝制品随处可见,可谓把棕丝的用途发挥到了极致。
锅底人对棕丝的需求量大,棕丝对锅底人的重要性不亚于食物。因而他们见了棕树就刨开周边的土从根须处开剥,剥得棕树体无完肤。
他们还带了两大捆棕丝翻山越岭到坑下,这两捆棕丝打一根长索足足有余。农家男女都会这活,一般是女人负责纺线男人负责放索,就是把线合成索。
制作绳索的工具简单,耙子、绞子和拧绳车,那些工具都是用竹木做成的。
制作工序有四个,先把棕衣卷成捆用棒槌捶打,把蒙住棕衣的那层皮屑捣碎,抖落皮屑后就是网状的棕丝。
用耙子抽丝,再把那一团团乱丝卷成捆码一堆。
接着用绞子纺线,纺线是一种技术活,右手转动绞子,左手捻丝头,把线抽到一定长度后缠在绞子上,不断地绕直到绕成一个大陀螺。
最后把陀螺上的线上到打绳车上,男人摇着打绳车把三股线合一股线,又三股合一根。
这种的绳子非常坚固,能承受上千斤力,当年解仲玉就是用的这种绳索将上千斤的棺材和八大金刚拉上了山梁。
这里还没有搭建专门打绳子的工棚,也没有很大的房子容纳女人们一起干活,王大毛带着几个姑娘把棕衣搬到厨房抽好丝后送到先生房里。
先生房里相较宽大又有地暖,几个妇女就在这里纺线。
只要雪一停,男人们就把打绳车抬到场地上放绳。
棕绳怕受潮,尤其是放在露天里半年就会朽掉,为了防潮他们熬一桶松油,将绳索放进去上一层油脂。
因为蒙了松油的索很滑,攀爬难度增大,于是上部的索每隔三尺打一个结增加支力点。
一根绳子十二丈长,估计得好几十根连起来才能完成这条索道。
锅底男儿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练习爬绳子,解仲玉说了爬不了绳子就没有上崖的资格。
后来爬绳子成了锅底男人一项竞技,也就是从这时起凡出生男孩刚能坐稳就学爬绳,还没学会走路爬起绳来像只老鼠,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