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齐王与成王(2 / 2)
又据说,南国公主和南国使团入大夏的第一夜,便遇到了刺杀。这确实很奇怪,虽说是两国交界之地,可两国的布防却从未松懈,更何况南国公主和南国使团初入大夏,大夏的防守,只有更严密。
再据说,齐王殿下英勇无比,一人当关,万夫莫开,带领兵士们全歼刺客,甚至活捉了几名刺客,刺客却是当着齐王殿下的面,服毒自尽。后经检查,这些刺客将毒药藏在了后槽牙中,正如齐王殿下所见,若是行动失败,便是以死谢罪。南国公主和南国使团安然无恙,南国公主甚至连刺客的面都没见到,见到的只有地面上被打扫过的,已经渗入黄土的血迹。
还据说,此消息传出,南国国主本来还是很震怒的,南国拿出诚意,送南国公主入大夏和亲,却在刚踏入大夏,就遭到了刺杀。后听闻齐王殿下的英勇行为,倒是不怎么生气了,刺杀这种事,谁又说的准,齐王倒是个不错的,能在危急中护得南国公主平安,护得南国使团无恙,也算是个可靠的。
关于南国公主和南国使团刚入大夏便已遭遇刺杀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圣上的耳朵里,朝廷上也是议论纷纷,大部分都认为是北梁欲破坏大夏与南国的联姻,才从中作梗。兰芝却不敢苟同。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一直到上一世兰芝被毒杀,也没有定论,兰芝却觉得不一定是北梁。组织刺杀的,无非是不希望南国公主嫁入大夏,从这个角度考虑,有可能是大夏和南国的主战派,若是南国公主死在了大夏,大夏和南国必然要打起来。当然也有可能是北梁,若真是北梁,北梁的手,可就伸的有些太长了。但如果换个角度,是有人不希望齐王娶到南国公主,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便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齐王求娶南国公主,以齐王为首的现皇后一派的势力自然不容小觑,先皇后一派、四妃、其他皇子未必会乐意见到这样的情形,这边是大夏朝自己的内乱。
当然以上都只是兰芝自己的想法,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纯粹属于兰芝自己瞎想,兰芝也不打算告诉任何人,自己烂在肚子里就好,这种事,即便自己是日后的成王妃,也是不好置喙的。
再说成王在中原的收获,中原的官场已经烂了大半,也却有洁身自好,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清高之士,这些官吏下辖县衙,本就比其他地方富庶些,虽遭遇旱灾,百姓们日子不如往年好过,但好歹还能过得下去,官吏与百姓们一条心,旱灾咬咬牙也就过去了。还有些是投鼠忌器的,这些县衙大多是贫困的,便是丰年,百姓们的日子也是难过的,更别说碰到个灾年。官吏们也是与百姓一条心,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可手里没钱,仓里无粮,便是有心,也是无力,便只能依附旁人。
成王微服走访了中原,对这些情况也是略知一二的,在处理上,成王与刑部侍郎的意思相左,老规矩,成王规规矩矩的将所有情况上奏圣上,言明自己的想法和礼部侍郎的想法,也提到了折衷,最后看圣上的意思。
可不管怎么说,中原官场出了这么大的纰漏,少不了要有人补上这些空缺。大夏朝的惯例也是,父子不同朝,简单说便是,一户人家,若是有父有子均为官,便得有一人外放。以舒家为例,舒老爷、舒岩博、舒岩修三人为官,三人现在都是京官,而且都是进士出身,舒岩修更是新科进士,必得有一人外放才是。舒老爷是礼部尚书,南国公主已入大夏,最近好像北梁又有重提和亲一事的念头,礼部确实离不开人,便只能是舒岩博或者舒岩修。尴尬的是,舒岩博的妻子,舒家的二少奶奶正怀着身孕,舒岩修正在说亲,婚期尚未定。两人好像都不怎么适合这个时候外放出去。自然是否外放的问题,舒家说了也不算,还是要看圣上的意思才是。
圣上向来痛恨贪官污吏,很快便有了决断,徒、流、死,中原官场空了大半。有罚自然也有赏,不同流合污的,多少都升了官,投鼠忌器的,则是头上悬了把剑。
很快也有圣旨来了舒家,舒家二子舒岩博,就任中原。
成王和齐王,算是前后脚回京,成王就自己外带侍从,无牵无挂,再加上成王近几年常在外地办差,路上的经验也是很丰富滴,一回京回京,速度自然比较快。刑部侍郎没成王那么好的体力,刚开始还能勉强和成王持平,没多久便跟不上成王的脚程,便是照顾着刑部侍郎的速度,成王他们一行的速度还是蛮快的。
南国公主到底是女眷,又有南国使团一群文人,自然不能跟齐王和兵士们相比,回京的速度,自然也就慢了些。
成王回京后没多久,齐王也回了京。一路上风尘仆仆的,进京城之前,南国公主特意吩咐下去,南国使团必得打起精神来,不能让大夏的百姓看笑话。
成王见到这位南国公主,是在朝堂上,南国公主既入大夏,自然是要来拜会大夏圣上和皇后娘娘的。看年纪,南国公主应该和兰芝差不多年纪,都是花一般的年纪,却要背井离乡,远嫁和亲。身为皇室,受天下之养,自然也要担天下之责。南国公主入大夏和亲,大夏与南国也能和平共处至少十数年的光景,于边境百姓,于兵士们,于两国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