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访问京都(2)(1 / 2)
第667章 访问京都(2)
京都城始建于唐代贞元十年(公园794年)。以前日本的都城在奈良,到了奈良时代末期,日本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于唐代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将都城从平城京(即奈良)搬到了长冈京,过了十年,桓武天皇又将都城从长冈京搬到了京都,自此京都一直为日本的都城。
京都的设计完全模仿了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城市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城,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整个京都城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尽管面积相当于唐代长安城的五分之一,但在日本已经是最大的城市了。
到了皇宫,分宾主坐定后,绍仁向刘云龙介绍了日本的有关情况,刘云龙也介绍了大明国的情况。
待刘云龙介绍完后,德川家光对刘云龙说道:“公子殿下,听说贵国的贼寇猖獗,女真人已占领了你们的北京,你可以说说吗?”
刘云龙听后对德川家光说道:“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贼寇、盗匪,贵国在崇祯七年(1634年)不也发生过岛原之乱吗?”
“对,对,那年是我国宽永十一年。不过我们只花了2年时间就平定了岛原之乱。”
德川家光强调的是日本天皇纪年(宽永十一年),也即不认可大明的崇祯纪年,另外他强调仅用了2年时间平定了内乱,言下之意是大明国的军队战斗力太差。
刘云龙当然清楚德川家光的言外之意,于是说道:“不好意思,在我这里是崇祯七年。至于我国的贼寇,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最迟于明年就能平定。”
“即使你们能平定贼寇,可你们的京城还被女真人占领着。”
“我国的女真人占领北京属于叛乱,正像贵国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日本庆长二十年)发生过丰臣秀赖叛乱一样。”
刘云龙说的丰臣秀赖叛乱在日本史书上称为“大阪战役”。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日本庆长十九年),丰臣秀吉的第三子丰臣秀赖在大阪修建了“方光寺”,用汉文在大钟上“国家安康,君臣丰乐”八个大字。后来有人向德川家光的爷爷德川家康告黑状,说是把“家康”二字拆开,是诅咒德川家康身首异处,“君臣丰乐”倒过来读就是“乐丰臣君”。于是德川家康准备对丰臣秀赖动武,逼着丰臣秀吉武力反叛,战争终于在万历四十三年四月爆发。此战,德川家族全胜,丰臣家族被灭,大阪城被毁。德川家光通过“大阪战役”真正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刘云龙对德川家光特意提起“丰臣秀赖叛乱”,也是告诉德川家光,待平定女真人的叛乱,大明也将完成统一。
德川家光听后忙说道:“可你们女真人的叛乱已有60多年了,你们能平定吗?”
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明军误杀其祖父、父亲为由起兵,统一建州女真开始,到今年为止确实已有60年了。德川家光的意思是女真人已从辽东起步,至今已扩展到了中原,你们明军不可能平定女真人的叛乱。
刘云龙也听懂了德川家光的意思,于是说道:“德川家光先生,你看我们在大岛附近展示的炮弹,女真人能挡得住吗?”
大明国强租“大岛”后,几乎天天在附近训练,而且还将训练场所扩展到了伊豆半岛,伊豆半岛沿海山头上的树木几乎被炸没了,惹得附近的百姓天天提心吊胆,唯恐哪天大明国的炮弹不长眼,飞到村庄里。
对于德川家光来说,被大明国强租“大岛”是他的耻辱。现在他见刘云龙提起被“租”的“大岛”,尽管气得肺几乎要炸了,但也不得不承认大明火器的厉害,于是说道:“世上没人能挡得住这种炮火。”
“那你还怀疑我们统一国家的能力吗?”
德川家光也听懂了刘云龙这句话的话外之音,大明国随时随地也可以占领江户,忙说道:“希望贵国尽快完成统一。”
绍仁怕德川家光继续纠缠刘云龙,忙问道:“公子殿下来我国,真的是为了两国的贸易吗?”
刘云龙就对绍仁说道:“对,我来京都就是想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贸易关系。”
“我们看在两国友好的份上,已向贵国开放了市场,既然你们想进一步发展两国的贸易,请问贵国能否也向我们开放市场?”
“我们一直向贵国开放着市场,而且从以前的泉州港发展到了所有港口,你们还觉得不满意吗?”
“那大多是贵国向我国出口的。贵国能从我国进口更多的货物吗?”
“贵国想向我国出口什么货物?”
“除了棉花、生丝外,能不能多进口点棉布、丝绸、铜、硫磺、刀?”
“现在贵国的棉布、丝绸、铜、硫磺、刀都比我国贵,质量又不如我国的同类产品,别说贵国的商人了,我国又有哪个商人愿亏本从贵国进口这些货物?其实我国向贵国大量出口商品,是替贵国的老百姓省钱。”
绍仁心想你这是什么歪理?拼命向我国输出货物,还说是为我国的老百姓省钱?于是说道:“我国的老百姓怎么可能省钱呢?”
“怎么没省钱呢?以前贵国生产的窄幅棉布,每匹要3两银子,德川家光先生从我公司买了几百台机器后,也生产了些宽幅棉布,每匹要7两银子。我国生产的宽幅棉布运到贵国后的销售价是每匹5两银子。德川家光先生生产的宽幅绸缎,每匹是30两银子,我国生产的宽幅绸缎运到贵国的销售价是每匹26-28两银子。你说是不是为老百姓省钱了。”
“可贵国不多进口我国货物的话,我们的银子快没了。”
“怎么可能会没银子呢?贵国不是有很多大金矿、大银矿吗?”
尽管绍仁只是德川家光的傀儡,但他对国内有多少金矿还是清楚的。此时的日本有50多个金矿、30多个银矿,比如,如鸣金山金矿、富士山金矿、土肥金矿、伊豆金矿(由北条家族开采)、上福田金矿(由直江津家族开采)、中濑金矿(由田岛家族开采)、甲斐金矿(由武田信玄家族开采)、佐渡岛金矿(由德川家康家族开采)、石见银矿、生野银矿等,其中最大的金矿就是佐渡岛金矿,最大的银矿就是石见银矿。他听了刘云龙的话后就说道:“我国的金矿、银矿是有不少,可没那么多产量呀。”
“那就增加黄金、白银产量呀。要是贵国没有提高黄金、白银产量技术的话,可以向我买专利呀,或者让我入股。”
“你有新式的黄金、白银提炼技术?”
“有。你们用了我的技术,贵国的黄金、白银产量至少能提高三倍。”
“你的专利怎么卖的?”
“这个好说,黄金、白银的提炼技术,每个专利200万两银子,不过不包括开矿、冶炼设备。”
绍仁一听一个专利就要200万两白银,心想也太贵了,于是问道:“假如让你入股呢?”
“让我入股的话也好说,先对矿山进行评估,我出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贵国提供矿山、生产用地,获利后按投资比列分成。”
刘云龙的意图很明显,无论日本是买专利,还是让自己入股,日本的黄金、白银产量提高后,日本人就能维持购买力,然后用大明的商品,把日本人手中的黄金、白银榨干。这样做,既倾销了大明的商品,同时赚取了日本人的钱。
边上的德川家光听后,说道:“你的建议,容我们考虑一下。”
刘云龙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替你们勘察金矿、银矿。”
“你们有新式探矿技术?”
“那当然,我们不仅有勘察金矿、银矿的新技术,也有勘察铜矿、铁矿、瓷土矿的新技术。不过你们得承担矿山的勘察费用。”
德川家光听后心想,如能增加金矿、银矿、铜矿、铁矿的话,确实也能提高产量,于是说道:“行,过二天,我让今川太郎与贵公司签订关于勘察矿山的合作协议。”
“我非常乐意能与今川太郎先生再次合作。”
“公子殿下,我还想提几个请求。”
“什么请求?”
“能不能把对马岛还给我们?”
“这句话你应该去问宗义成,他愿不愿意继续做贵国的‘大名’。”
德川家光心想,宗义成愿做日本“大名”的话,还会投靠你们大明吗?看来对马岛是要不回来了,于是又问道:“我们能否恢复在虾夷岛的12个道馆?”
“这个问题你同样不该来问我。要是虾夷国国王濮罗雅愿意答应你们在岛上恢复12个道馆的话,我们是不会反对的。”
德川家光想道,濮罗雅对你们大明国是言听计从,看来自己的算盘又落空了。他本来还想问是否还能在奄美大岛继续收税,可没敢再问下去。于是他改问经济上的问题:“既然贵国不想从我国进口铜、硫磺、刀了,那你们能不能停止向我国输入这几种商品?”
刘云龙反问道:“德川家光先生,我们是不是还要停止向贵国输入棉布、丝绸等商品?”
“我没这个意思。”
“既然两国全面开放市场,就不该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所以我国的商人会继续向贵国销售铜、硫磺、钢刀、生铁等产品。”
“你们源源不断向我国输入铜、硫磺、生铁的话,我们冶炼的铜、铁、硫磺就没了销路。”
“你们还用得着冶炼铜、铁、硫磺吗?炼出来的铜、铁、硫磺比买我们的还要贵。”
“那我们的铜矿、铁矿、硫磺矿不是要停办了吗?”
“我看这样吧,你们把停办的铜矿、铁矿、硫磺矿卖给我们吧。”
德川家光心想,停办的铜矿、铁矿、硫磺矿卖给你们后,还能赚一大笔钱,于是忙说道:“行,到时我让今川太郎与你的人洽谈收购我国铜矿、铁矿、硫磺矿的事宜。”
“可以,我的人顺便想与今川太郎先生谈谈向贵国输入粮食的事。”
德川家光一听大明国要向日本输入粮食,心想你们大明国的米价、面粉价为每石1银银子左右,而日本国的米价、面粉价是每石4两银子,要是让大明国输入了粮食,那日本还有农民愿种水稻、麦子吗?忙问道:“贵国正遭受着严重天灾,还要向我国输入粮食?”
“我们是遭受了严重的天灾,可我们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我们向贵国输入粮食,也是替贵国的老百姓省钱。”
“那今后我国老百姓还有人种粮食吗?”
“贵国老百姓不愿种粮食,就让他们种棉花、甘蔗、大0麻、黄麻、亚麻、桑树、苹果、梨树、葡萄等,这些农作物产品,只要价格合适,在我国会很受欢迎的。”
德川家光心想也行,国内缺粮的话,反正可以从大明国进口,于是又问道:“公子殿下,我国已向贵国全面开放市场了,是否也应该包括枪炮、军舰?”
如果刘云龙不答应向日本出售枪炮、舰船,说明大明国没向日本全面开放市场,到时德川家光就有理由拒绝大明几种商品的输入。
只听刘云龙说道:“既然贵国向我国全面开放了市场,我国当然愿向贵国出售你们需要的任何产品,包括枪炮、舰船。”
德川家光忙问道:“你们的枪炮、船舶是怎么卖的?”
“你们想买有效射程为320步的燧发枪,还是买有效射程160步的燧发枪?”
“当然是想买射程为320步的。”
“这种枪每支30两银子,每百发子弹4两银子。如要配刺刀的话,每把刺刀3两。”
“这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