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瞒天过海(2 / 2)
想到这儿,王小惠婉转地劝说:“年纪大了,身边才需要人陪伴呢。生儿育女,不就是为了防老吗?照顾老人也是小辈给自己积福报呢,你给儿女孝敬的机会,也是成全他们啊。大妈,要我说,你就不要回农村了,等将来你们那边真拆迁了,用赔偿款在城里买套房子,城市可比农村条件好太多了,人到了晚年,也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了。”
李月娥听了,沉默不语,似乎陷入了沉思。打心底里说,自从她来到城里后,感受确实不同于农村。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自不必说,那都是她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如果说环境带给她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那么,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天陈小莲轮休时,带着她和孙女去逛了趟附近的公园,她内心受到的触动才是最为深刻的。
那天他们去得早,只见公园里到处都是晨练的人,一些穿着时尚又新潮的老年人吸引了李月娥的眼球,有些围成一圈激情四射地扭秧歌,艳丽的服饰加上飘舞的红手帕,看得人热血澎湃;有些穿着高雅,表情庄重,排成整齐的队列练模特步,一步一扭,像猫一样垫着脚尖走路,看上去十分高级;还有一堆长相淳朴,气宇轩昂的人,挤成一堆胀红着脸扯着嗓子吼秦腔。
戏曲是庄稼人的民谣,千百年来,用夸张的装扮、优美的曲调、丰富的内容,演绎来自民间的百姓故事,教导着人们如何为人处事,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看大戏是农民辛苦劳作后对自己的奖赏,是消遣时的首选娱乐项目,是惬意的享受,也是教育下一代的教科书。
李月娥记得小时候,每逢大的集市时,镇上就会搭建戏台子,十里八乡的人们早早地就端着小凳子守望在台下。有人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那是他们不懂戏曲的魅力。李月娥从小就痴迷戏曲,每每听说哪里唱大戏,总会缠着大人带着去欣赏,那婉转优美的曲调一响起,整个人都仿佛被带入了其中,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在她的眼里都显得是那样神圣。可惜,随着时代的进步,戏曲反而渐渐退出了大舞台,如今想听场大戏,已经是一种奢侈的愿望。
所以唱戏的这伙人引起了李月娥的特别关注,在现下这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只有他们还坚守着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瑰宝,实属难得。由于从小到老爱听戏,听得多了,什么《三滴血》、《火焰驹》、《三娘教子》、《周仁回府》……凡是经典曲目,李月娥几乎都能跟着哼唱几句。怕人听见了笑话,从不敢大声,总是压着嗓门悄悄地吟唱。没想到,在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有这么一群人,可以这么潇洒、这么随性、这么豪放,肆无忌惮地放声大唱,李月娥当下不由得就对他们生起了几份羡慕。想起那些生活在马家堡的同龄人,此时此刻,恐怕大都正佝偻着腰身在地里忙活,心中突然五味杂陈,又不由得生出了几份凄凉。
尽管对于那种悠闲的自在的神仙般的生活很是向往,李月娥也清醒地明白,作为旁观者站在边上观赏一下可以,真的想融入进去,以她的出身和处境,今生恐怕也达不到了。
所以,思虑良久,她悠悠地吐出口气,看着王小惠,笑着自嘲道:“大妈我是个劳碌命,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离了土地我就心里直发慌,就像苗苗没有了根一样。城市再好,也不是咱庄稼人的家。再说,老头子一个人睡在荒郊野外,逢年过节魂魄想回家看看,屋里没有个人可不行。等建钢和小莲忙完了这阵子,我就准备让他们送我回去呢。”
王小惠还想说什么,猛一抬头,发现眼泪在老人的眼圈里打转转,也不敢再冒然劝说,连忙把话题扯到了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