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23)(1 / 2)
2.致病性
2.1 宿主谱:
本菌可引致各种家畜、野兽和人类的炭疽
①牛、绵羊、山羊、马等草食动物易感性最强
②骆驼、水牛和野生草食动物次之
③猪的感受性较低
④犬、猫、狐狸等食肉兽则有相当大的抵抗力
⑤禽类一般不感染
⑥人对炭疽普遍易感
2.2 致病机理
2.2.1 毒力因子
①荚膜多肽:
保护菌体不受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作用
②炭疽毒素:
与疾病的发生及致死有直接关联
→外毒素蛋白复合物由三种成分构成
水肿因子(EF)
保护性抗原(PA)
致死因子(LF)
任何单一因素无毒性作用,这三种成分必须协同作用才对动物致病!
③作用:损伤及杀死吞噬细胞,抑制补体活性,激活凝血酶原,致使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使液体外漏,血压下降最终引起水肿、休克及死亡。用特异性抗血清可中和这种作用。
2.2.2 病变特点
①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②热带、亚热带地区多发
③病变特点:脾脏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七窍流血)尸僵不全
→用于诊断
3.微生物学诊断
(1)标本采集与病畜尸体的处理
①死于炭疽的病畜尸体严禁剖检,只能自耳根部采取血液,必要时可切开肋间来采取脾脏。
②皮肤炭疽可采取病灶水肿液渗出物
③肠炭疽可采取粪便
④若已错剖畜尸,则可采取脾、肝等进行检验
⑤病料采集(必须放入密封的容器中)
(2)细菌学检查
直接涂片镜检
①病料涂片以碱性美蓝、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萨染色法染色镜检,如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注:材料不新鲜时菌体易于消失
②病料涂片做特异抗体荧光染色
分离培养
用 NaHCO3平板、普通平板或平板分离
实验动物接种(一般不会轻易做这实验→用荧光法和分子生物法替代)
→病料处理:将检验材料制成 1:5 乳悬液
→注射:皮下注射小鼠 0.1ml 或豚鼠、家兔 0.2ml
→观察:动物通常于注射后 24~36h(小鼠)
或 2~4d(豚鼠、家兔)死于败血症
→剖检:可见注射部位胶样浸润及脾脏肿大等病理变化
→镜检:取血液、脏器涂片镜检,当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时,即可诊断
(3)血清学检查→Ascoli 沉淀反应 →针对它的检测→用以区别
①系 Ascoli 于 1902 年创立,是用加热抽提待检炭疽菌体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进行的沉淀试验。方法简便,反应清晰,故应用广泛。
②适用于各种病料、皮张、甚至严重腐败污染的尸体材料
间接血凝试验
协同凝集试验
串珠荧光抗体检疫
琼脂扩散试验
(这些只是常见检测)
4.免疫防治
①用疫苗预防
②用抗炭疽血清治疗,或在发生炭疽的疫区用作紧急预防
③用青霉素、四环素等治疗
④病死畜及其粪便垫草等处理:焚烧或深埋
⑤易感人群的预防
第二节 梭菌属
能形成芽孢、厌氧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因芽孢比菌体大,致使菌体呈梭状而得名。又称厌氧芽孢杆菌属。
1.概述
①梭菌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污水、海洋沉积物腐烂植物、动植物产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及昆虫的肠道、人与动物的伤口及软组织感染灶。尤以土壤中最多。
②有些梭菌作为正常菌群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部分梭菌对人或动物致病,它们大多产生强烈外毒素,其中以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的毒力最强。破伤风梭菌是人畜破伤风的病原体。
2.病原梭菌引起动物的疾病
①本菌有 80 多种,多为非病原菌,常见的致病菌约 11 种,多为人兽共患病病原
②病原梭菌通常均能产生外毒素,其毒力强
③由梭菌引起动物的疾病,按性质和症状可大致分为 5 类
气肿疽与恶性水肿 病原
快疫与类快疫 感染途径(细菌是否侵入体内)
痢疾与肠炎 毒素
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诊断(原菌检查或毒素检查)
破伤风
(1)气肿疽与恶性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