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点(21)(1 / 2)
2.致病性
专属细胞内寄生→之前沙门氏菌 之后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分枝杆菌+立克次体
2.1 致病物质 +衣原体
内毒素(LPS)和透明质酸酶等,其中内毒素毒性较强。
①用酚水法提取 LPS,存在于酚相和水相 LPS酚相 LPS 致病力强,而水相 LPS 致病力弱。
②弱毒株只有水相 LPS(判断题)
2.2 致病机理
①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完整皮肤进入机体,有很强繁殖扩散能力。
②流产布氏杆菌入侵机体皮肤、黏膜屏障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胞内寄生菌,并在淋巴结生长繁殖形成感染灶。一旦侵入血液,则出现菌血症。
③主要定居在网状内皮系统,腺体组织和生殖器官(与赤藓糖醇的含量有关)
2.3 病原毒力差异大
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甚至同型细菌的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可有相当差异。
2.4 病原的宿主谱
①不同种别布氏杆菌虽各有其主要宿主动物,但也存在着相当普遍的宿主转移现象。本属细菌可感染的动物种类极多,是人畜共患病原。
②布氏杆菌可引起豚鼠、小鼠和家兔等实验动物感染,豚鼠最为易感。
3.微生物学诊断
3.1 细菌学检查
①布氏杆菌样品检测—BSL-2 实验室(判断题)
②布氏杆菌培养—BSL-3 实验室
布氏杆菌病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为其诊断和检疫的主要依靠
3.2 血清学检查
检查方法有两类
(1)检查病料中布氏杆菌
①用已知抗体检查病料中或分离培养物是否为布氏杆菌
②常用方法 荧光抗体技术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免疫酶组化染色法等
变态反应检查
①什么是变态反应?
指经变应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变应原刺激后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的功能或组织损伤。
②皮肤变态反应一般在感染后的 20~25d 出现,因此不宜作早期诊断。
③本法适于动物的大群检疫,主要用于绵羊和山羊,其次为猪。
④方法:检测时,将布氏杆菌水解素 0.2ml 注射于羊尾根皱襞部或猪耳根部皮内,24 及 48h 后各观察反应一次。若注射部发生红肿,即判阳性反应。
⑤此法对慢性病例的检出率较高,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不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
3.4 布氏杆菌病诊断方法的选择
①三种反应出现的时间各有特点
②为了彻底消除各类病畜,应同时使用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下面的本来是表格,看的时候对一下顺序叭)
阶段: 凝集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变态反应
反应出现时间: 首先 其次 最后
反应持续时间: 消失较早 消失较晚 时间长
初期阶段: 阳性 阳性或阴性 阴性
感染晚期或恢复阶段: 阴性 阴性 阳性
免疫防治
①不用抗生素治疗,以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残留
②接种疫苗虽有显着效果
③要根除此病,则尚须严格执行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④检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人员感染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很少造成大面积案例,不细说)
①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的种对人、动物或植物有致病性
②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人和动物原发或机会性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③鼻疽假单胞菌是哺乳动物的寄生菌
铜绿假单胞菌
①俗称绿脓杆菌
②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亦存在与正常人与动物的肠道和皮肤上
③完全致病菌,具有内毒素、致死毒素、肠道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引起各种组织多种病变和炎症
④主要生物学特征:
(1)菌落
(2)色素
(3)溶血
第三节 伯氏菌属(目前已将其消灭)
现有 30 多种,对动物有致病性的仅两种,即鼻疽伯氏菌和伪鼻疽伯氏菌,均可经气溶胶传播,生物安全风险较大。
鼻疽伯氏菌
①马属动物的病原,能感染多种动物,是人畜共患病,曾用作生物武器。
②由于本病在我国地区已呈消灭状态,所以不适宜治疗,发现病畜应马上捕杀,并采取扑灭疫情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