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点(3)(1 / 2)
第三章 细胞和组织损伤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损伤,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分为:
萎缩、变性、坏死→也有人说适应(既损伤也抗损伤,如饥饿→肌肉萎缩)
病原造成机体损伤→造成疾病
第一节 萎缩 对比不发育
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使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而功能减退过程。
一、病因,分类及病变
1.根据原因可分为
(1)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1.1 生理性萎缩:又称年龄性萎缩,动物到达一定年龄后,器官发生萎缩。
如:
①胸腺逐渐萎缩
②禽法氏囊 4~5 月龄最大,之后萎缩
③皮肤子宫,乳腺,脑,骨骼萎缩
1.2 病理性萎缩:由于致病因素作用引起。
分为
(1)全身性萎缩(较少发生)
(2)局部性萎缩(较多发生)
1.2.1 全身性萎缩
原因:
①长期饲料不足,营养缺乏
②慢性消化道疾病,营养吸收障碍
③严重消化性疾病:寄生虫,肿瘤
病理变化
萎缩顺序:不太重要的器官先萎缩,重要器官后萎缩。
脂肪→肌肉(含蛋白质)→肝,肾,脾→淋巴结→心,脑,腺体。
眼观:
脂肪组织消失。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网膜等处的脂肪组织消失。心冠沟(心脏冠状沟)肾周围的脂肪组织消失,呈胶冻样,肌肉变薄,变淡,肌纤维变细,胃肠道变薄,肠壁半透明状,器官(肝,脾,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呈褐色,被膜(结缔组织)增厚,皱缩。
光镜下: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间质增生,细胞的胞浆内常有脂褐素,眼观器官呈褐色。
脂褐素:
又称消耗性色素,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老年动物,为棕褐色的色素颗粒,是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在自噬溶酶体内分解后的残存小体(碎片)是一种含脂代谢产物。
1.2.2 局部性萎缩:局部组织和器官萎缩。
分类:
(1)废用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缺血性萎缩
(4)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废用性萎缩:
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局部血液供应和物质代谢降低,发生萎缩。如:骨折后→不活动→肌肉,骨组织萎缩。
压迫性萎缩:长期受压迫萎缩
肿瘤受迫,寄生虫压迫,尿液压迫
肾盂积水→肾盂多尿→压迫肾脏
缺血性萎缩: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脑动脉硬化,大脑供血不足引起大脑萎缩
肾动脉硬化,引起肾实质萎缩
神经性萎缩: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发生萎缩
脊髓灰质(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肢体麻痹,肌肉逐渐萎缩。
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细胞侵害坐骨神经,腿部肌肉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内分泌功能低下,激素减少。
如:促甲状腺素减少→甲状腺萎缩
二、结局
萎缩是一个可逆性过程,若病变继续加重,则萎缩细胞逐渐消失。
第二节 变性
损伤中最常见,可理解为功能减退,代谢障碍。
概念:
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细胞或细胞间质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过多,如水分,糖,脂肪,蛋白质过多。
细胞变性: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 / 玻璃样变性(胞内)。
间质变性:黏性变性,淀粉样变性,透明变性 / 玻璃样变性(胞外)。
一、细胞肿胀(细胞水肿)
细胞内水分增多,即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包括:
(1)颗粒变性
(2)水泡变性
1.颗粒变性:
又称混浊肿胀/浊肿(眼观下,正常含水→有光泽)细胞质内蛋白质颗粒(线粒体肿胀)增多,称颗粒变性,常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细胞。
1.1 发病机理:①致病因素造成的细胞膜损伤,细胞膜上钠泵受损,钠泵功能障碍 Na+ 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也因此增多,引起细胞肿胀。
②致病因素破坏了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酶系统,氧化过程降低,三羧酸循环不能顺利进行,酸性中间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积聚,使胞浆渗透压增高,水分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肿胀。
1.2 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