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知识点(4)(2 / 2)
(1)溶解吸收(最常见的一种)
蛋白酶将坏死物质分解,液化,由淋巴管或血液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溶酶体中有酶)留下的组织缺损通过细胞再生或肉芽组织修复。
(2)分离排泄:体表皮肤及黏膜上的坏死灶,在坏死区与周围组织之间发生炎症,炎症细胞释放蛋白酶,溶解坏死灶边缘,坏死灶与健康组织分离,脱落坏死组织脱落后,局部留下缺损:
①缺损浅者称糜烂
②缺损深者称溃疡
(3)机化(既好又不好),包囊形成
①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为机化,坏死组织被新生肉芽组织所取代,最后称为瘢痕组织。
②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组织难以溶解、吸收,则由新生肉芽组织将其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不多见)。
(4)钙化:
①软组织内有钙盐沉着
②钙盐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
③眼观呈灰白色,石灰样的砂粒,坚硬不易用刀切
④结核坏死灶
影响:
①坏死组织功能丧失,影响大小视坏死灶大小而定。
②坏死灶小,影响较小,坏死灶大或脑心肌的坏死将会带来严重影响。
第四节 凋亡
1.概念:凋亡也叫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有序的主动性的死亡。
在细胞和生化特性上均与坏死不同。
2.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凋亡:
机制:主动,有基因调控,有序进行
诱因:生理性或较微病理性因素诱导
细胞体积:细胞固缩,变小
细胞膜:细胞膜完整
细胞器:不明显
核染色质:边集(聚集在核膜下)
凋亡小体:有
DNA 降解:降解为 180~200bp,整数倍的片段,电泳呈梯状条带
死亡范围:多为散在的单个细胞
蛋白合成:有
炎症反应:无炎症反应
坏死:
机制:被动,无序进行
诱因:病理性因素诱导
细胞体积:细胞肿胀(变性),增大
细胞膜:细胞膜溶解破裂
细胞器:肿胀
核染色质:絮状分散
凋亡小体:无
DNA 降解:片段大小不一,降解无规律,电泳不呈梯状条带
死亡范围:大片细胞
蛋白合成:无
炎症反应:引起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