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村里来了外乡客(2 / 2)
这七个外乡客都是申都人,是刚刚从书院毕业的年轻人。
他们刚到村里的时候,村里也安排不及,就在仓库里隔出两个简易的小隔间,并为他们置办了锅碗瓢盆灶的一应生活用具,让他们暂且在里面生活。
村里来了外乡人,听说还是大城市来的,村里的人自然要挤过去看看,看看这城里人跟咱乡下人有什么不一样。
村民们看了后,觉得他们跟自己也没什么区别啊,照样两眼一鼻子,只是皮肤白净一点,但这也不稀奇,他们看着白净,晒两天也就跟自己一样黑了。
村民们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说话的语气真好笑,嗲里嗲气的,好在他们说的官话还蛮标准,村民们勉强听得懂。
有些好心而且家里吃食不是那么紧张的人家,见几个孩子不容易,还会给他们带去一些吃的,比如红薯、葱、大蒜什么的。
仓库一度成为村里晚饭之后闲聊的集散地。
当然,闲聊的中心人物不是这七个青年,而是村里一些喜欢胡扯、插科打诨的人。
不过也就红火了几天,毕竟村里人还是很在意自己说的话,怕说不好哪一句就惹出麻烦。
但是,疤癞还是那里的常客,跟青年吹嘘着外面的世界,好在几个大城市的人面前显摆一下,以示自己跟其他的农民是不一样的,自己是见过世面的。
仓库没有窗户,白天暗黑无光,晚上关了门则气流不畅,在里面生活睡觉十分不舒服。
后来,村里在第一排和第二排房子左边的空地上做了一个小房子,把七个青年安排到里面居住生活。
年轻人到小房子里面住下后,小房子又热闹过几天。
青年因为在村里劳动了一段时间,跟村里的大部分人已基本认识,又经过搬到小房子几天的热闹,跟村民们更加迅速的熟络起来。
七人里面有一个叫崔新立的男孩和一个叫赵惠纤的女孩,两人性格开朗,跟村民很快打成一片,还经常主动到村民家里串门。
两人见疤癞几十岁的人还是孤苦一人,偶尔会打些鱼或捡了田螺,拿到他家里炒了一起吃。
疤癞在村里人缘很差,平常很少人跟他交往,这下来了几个愿意跟他交朋友的人,他便也“珍惜”起来,平时干活也照顾他们,一来二去,两下竟熟络的很。
青年们有什么要帮忙的,都会去找他。
青年从仓库搬到小房子的时候,疤癞主动去帮他们搬东西,几人毕竟还是孩子,对他是千恩万谢,完全没有防备。
疤癞在搬东西的时候,发现几位青年有些个他从来没见过的新奇玩意。
他也不晓得是什么东西,值不值钱,但是他看着喜欢,于是心里暗暗打起了主意。
几个青年毕竟还有点书生气,心里单纯,对村民没有任何戒心,平时出门连门都不上锁。
这就方便了疤癞,借口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趁他们出工去了,潜到小房子里,几次就把他想要的怪玩意从青年的箱子里转移到了他自己家里。
几位青年不明就里还去找疤癞帮忙抓贼,怎么会有结果呢。
后来,几位后生学聪明了,在房门上挂起了一把锁。
可是,七个年轻人住一起,总有大意的时候,前面走的人以为后面的人会锁门,后面走的人以为前面的人会回来,这样一来就丢着把空锁全部出了门。
一个下午,村里没有安排出工,崔新立和赵慧纤带着几人到池塘去捡田螺。
当天天气有点闷,疤癞在家睡了一会,觉得身上湿痒难受,决定到前头江去洗个澡。
他拿了一身干净衣裳,准备前往前头江,在经过第一排房子的时候,突然想约着崔新立等几个男青年一起去。
他转到小房子那里,看到门虚掩着没有上锁,但听屋里没有动静,以为青年们都在睡觉,便轻着脚步推开门进去,发现里面空无一人。
疤癞浅笑一笑,准备转身出去,在脚步即将踏出房门的时候,一个坏念头涌上心来。
他又一个坏笑,转身回到屋里,翻箱倒柜,又掀起他们睡觉的被窝……
疤癞没有到前头江去洗澡,而是回到了家里。
他进到房间,坐到床上,将带去准备换洗的衣裳放在床上,这身衣裳却和去的时候不一样,出门的时候折叠有节,回来的时候码成一个圆垛形,里面包着什么东西。
他将衣裳摊开,原来里面包着从年青人他们那里顺来的几样东西,一个玻璃珠子,一面小小的折叠镜子,比较显眼的是一本红皮的笔记本。
疤癞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过几个字,这么些年虽然没干过多少正经事,但是字却识得几个。
他拿起那本红皮的本子,翻开第一页,上面娟秀的写着三个字:赵惠纤。
疤癞只认得“赵”“纤”两个字,不认得中间那个“惠”字,但是七人中就一个姓赵的,又有一个纤字,而且本子本来就是在她的被子下面拿的,所以他确认这个本子就是赵惠纤的。
疤癞接着往后面翻,翻完之后,他往床上一趟,将本子用手压着放在自己胸前,真是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