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七三年的夏天(1 / 2)
时间飞逝,七一年的夏天,姚德业家盖了二层楼房。七二年姚家的盐碱地东边,搭了一排遮阳的棚子,姚德业做了几条长板凳,固定在棚子底下,码头上的渔船上岸后,都先到这里落脚。
几个棚子,哪几个棚子归哪个村子用,也都慢慢成了习惯。大家来了就去找自己村的落脚。
几个村委一开始还想给姚德业一点好处,姚德业摆手说不用,这样做只为大家方便,他的地方闲着也是闲着。
时间进到七二年的10月份,恢复高考的消息突然传来,十七岁的姚倩,十五岁的姚继宗,十九岁的娄玉城,以及邱安明都报名参加了。
不用说,几人全部都被报考的学校录取了。至于说什么被别人替了,或是通知书丢了之类狗血事件,根本没机会发生。
因为姚倩给他们每个参加高考的人,都布置了禄马文书局。一切都顺风顺水的。至于说,禄马文书局怎么布置?这就要看个人命格了,这正是命理风水,即便是一样的局,可是命不同,布置的方位时间也都不一样。
姚倩和姚继宗姐弟俩,加上娄玉城都考去了京城。姚倩和娄玉城去了京大,一个考入历史系,一个考入法律系。姚继宗则是考进了华大的物理专业。邱安明则是考入了省大的化学专业。可别小看了省城大学,虽然比不上京城的两所大学,那也是一所老牌名校。
七三年夏天,姚家又有好消息传来,排行老三的姚萍,也就是姚德业和苏怀兰的二女儿,考入了羊城大学。
此时姚家一楼的门市房已见雏形,不过还不算正经的门面。
跟以前一样,苏怀兰出远门,看到合适的日用品,就大批量收回来,有时候是布,有时候是肥皂毛巾,反正遇到什么她就批发回来卖。
苏怀兰收海产干货的生意,早就不避着人了,所以也就越做越大。因为收购价格比镇上水产收购站的价格好一些,一些人家私下攒的干货,都喜欢送到姚家来,还慢慢做出了名气,田港县最北边的乡镇,都专门送来卖给苏怀兰。
不过海产多了,味道太大,慢慢的这部分生意就挪到了盐碱地那边。盐碱地的一角又专门盖了个铁皮屋子,用来存放干货。
至于海产干货的销路,根本不用愁,苏怀兰在省城和申城都有长期合作的客户,只有不够卖的,没有卖不出去的。
不用说,姚家的日子眼看着就好起来了,一直懂得抱大腿的老三家的,老四家的,还有老五家的,三个妯娌,知道大嫂苏怀兰特别忙,又住得近,便经常过来帮忙。
一开始帮忙没有钱,可是时间久了,苏怀兰总不能白用她们,除了算点基本辛苦钱,也让她们挣些好处。比如老三家的娘家在北边的渔业队,老三家的,就让娘家人在家里收干货,收来的干货卖给大嫂。
苏怀兰就给老三家的更高的收购价。就拿小鱼干来说,她收别人的,一斤给2块钱,收老三家的,一斤就给2.2,反正她批发给申城的客人是3.5一斤,即便算上损耗,她还是照样赚大头。
当然了,苏怀兰还有别的货损,收进来的干货,都要缩水的。忠厚人家的货干些,能到九成五,奸猾的人,可能只有八九成的干数。收进来的干货也不是马上就批发出去,还要先在仓库里做些初级分拣,分拣好了,通风几天,10斤的货,里外里能剩下9斤就算不错了。再加上人情打点,赚头虽说不错,可并没有那么大。
至于分拣打包这些活,三四五这三个妯娌除了帮忙干,还另外在村里喊了几个人,做计件工,按照最后分拣打包出来的重量算工钱,一斤2分钱。外人干活,又都是值钱的货,当然要有自家人看着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