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是这意思不?(1 / 2)
朱橚叹气。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
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
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洪武时期,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
而全国情势复杂,经常会出现账对不上的情况。
账对不上了怎么办?
打回去重新整理吧,耗费时间太多,还容易引起朱元璋注意。
可不打回去,户部职责在这儿,对上对下都不好交代。
所以为了方便,各府都会准备一些盖过印信的空白账册,以备不时之需。
可正因为如此,给了许多人贪腐的机会。
比如运送粮食,往全国各地运送粮食难免会有损耗。
有的官员就偷偷在运送粮食的记录上偷偷加上两笔,中饱私囊。
反正有空白账册在手,到时候重新填账即可。
只要加的不多。
户部都会以为是正常消耗。
再比如在账册上添笔画。
“一”变成“二”,“二”变成“三”。
只要给出合理合适的借口。
哪怕账册对不上,户部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人重新填写空白账册。
久而久之,明朝初期能查出来的贪腐极少,人家直接把贪腐合法化了。
大明上下个个都是两袖清风的清官,可实际上里面的龌龊比比皆是。
朱橚将里面的道道给朱元璋一说,朱元璋立马反应过来。
他平生最恨的就是贪官,最爱惜的就是百姓。
他宁愿抢儿子,都不愿意给百姓增加一丝一毫的重担。
可有人竟然从他口袋里明目张胆的往外贪钱。
还他么是合法的。
朱元璋气炸了。冷眼看向胡惟庸。
“惟庸啊,你给个解释吧。”
胡惟庸额头上的汗不住的流,可嘴还挺硬。
“陛下,朝臣们都是饱读圣人之书的读书人,德行都有保障。”
”五皇子所虑纯属杞人忧天。”
“大明上下不可能干出这等贪赃枉法的事儿。”
朱橚慢悠悠的走到胡惟庸面前,笑眯眯的打量着他。
“老胡啊,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你改个数字容易,可要改到天衣无缝比登天还难。”
朱橚拿起户部的账本,一样一样给胡惟庸介绍。
“户部以往的记账方法是流水账,只要数目对的上,就看不出什么问题。”
“可我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不仅记录账目往来,更能细化到每个项目。”
“像你买军粮的时候钱少了,可修河的时候钱多了。虽然你流水账上看不出问题,可实际上呢,是有人修改了账目。”
“无缘无故修改账目,你说没人贪腐?你信吗?”
“这……”胡惟庸哑然。身为宰相,他当然知道里面的道道。
可有些事儿,不能一概而论。
你得让官员听话,首先得让官员吃饱。要不然人家凭啥替他赴汤蹈火?
官场不是打打杀杀,更多的是人情世故。
哪怕他是宰相,有时候也身不由己。
“五皇子,数字是冰冷的,可人是有温度的。老臣自认为老夫的眼睛还不瞎。有老夫坐镇,没人能从老夫手里贪走一文钱。”
“户部管理全国账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这次的事儿最多就是户部记账出错。”
“而且您的复式记账法到底有没有您说的效果还不一定,万一是您弄错了呢?”
“哦?是吗?”朱橚微微一笑,露出八颗牙齿。笑得胡惟庸毛骨悚然。
“那既然这样,你可以继续沿用户部的老一套。你猜猜我能从户部合理合法薅出多少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