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皇帝篇(6)(1 / 2)
第76章 北朝皇帝篇(6)
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西至张掖水,北越燕然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七月,拓跋焘引兵东还,回到漠南,闻东部高车屯驻已尼陂(今贝加尔湖),人畜甚众,遂遣左仆射安原等领骑兵往攻之,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往漠南北魏控制地区。十月,魏军凯旋回到平城。
延和元年(432年)后魏攻打北燕,燕主冯弘送小女儿(即左昭仪冯氏)进宫和亲。
延和二年(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间氐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后魏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
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克北燕国都和龙(今LN省朝阳市),北燕灭亡。
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南凉的最后一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为向导,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国君沮渠牧犍在内外交困之下,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灭亡。
从神麚四年(431年)到太延五年(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焘先后将胡夏、北燕、北凉这三个国家消灭,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将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统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一些向西远遁的柔然部落发展成为威震欧洲的阿瓦尔人。
镇压盖吴
拓跋焘推行的政治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推进了鲜卑(有学者主张锡伯族就是鲜卑族后裔,但证据不充分)封建化的进程,但拓跋焘毕竟是封建帝王,没有摆脱民族的界限,更没有停止过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自东汉以来聚居于湟中,其后渐分布于秦、陇,杏城镇等地。后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大魏政府迁徙泸水胡人,加重其赋税。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
起义爆发后,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广平率领向西南攻取新平(今SX省彬县)、安定(今GS省临泾县);一路向东南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南),从东面威逼长安;盖吴自领一军攻取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直插渭北,准备进攻长安。拓跋焘急忙调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骑兵赶赴长安,又令将军长孙拔调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