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1 / 2)
可以说墨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从\反儒\发展而来的。比如说儒家重视礼乐的形式,而墨子呢,却认为这是舍本逐末。
就拿丧礼来说,墨子认为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办丧事虽然需要懂得礼仪,但哀伤才是根本。此外呢,此外儒家的天命说也让墨子十分反感,他认为如果人人都听信儒家说的。
\寿天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
而且\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那官吏和百姓都去相信天命,而且这天命还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谁还有努力的动力?到时候官不努力处理政务,农民不努力种由,最终只会天下大乱,百姓越过越穷。
所以,所以墨子认为儒家的思想。
就是\贼天下之人者也\u0027。
也就是残害了天下人。由此可见,墨家的思想非常务实,就是反对形式而重视服务于实践。而这一点呢,恰好与底层劳动者的立场一致。当时在他的影响下,无数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开始追随墨子。
墨家思想也开始风靡全国,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还一度出现了非儒即墨的说法。而墨家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除了他们选对了阵营,还在于墨子拥有极为强悍的人格魅力。
墨子呢,是一个口才超群的超级演说家,同时呢,他本人也是真的做到了兼爱。对于这一点,就连反对墨家的庄子都十分认同。庄子虽然认为墨家思想太过激进而不可取,但称墨子本人呢,是个心怀天下的有识之士。而墨子死后呢,这一学派出现了致命的危机。
墨子死后,莫离为三,墨家组织开始走向分裂。
其中有一派是在\尚同\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墨家巨子制度,这个派别的首领,被称为巨子,其成员统称为墨者。他们大都是社会底层的手工艺人,无论是谁,其财产都非私有,用来拯救天下,建立大同世界。
同时呢,组织内部,墨者对规则需要绝对服从,但这逐渐演变成了对巨子的一种个人崇拜。而对于墨者。
其内部提倡\以苦为乐\。
庄子呢,描述他们以求贺为依,以知秋为福,从不追求享受,将吃苦视为光荣。
对于墨家人来说,生来只有两件事,第一件呢,是他们心中的道义。第二件呢,是世界和平。这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墨家人呢,是用实际行动扞卫他们的道义。
但这种道义,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地方,就是墨家人自己奉行的法律具有独立性,是不服从于国家的典范的。比如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墨家巨子富吞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感念富吞年长,膝下又只有一子,便下令放了他的儿子。
但富吞却说,杀人偿命是天经地义,即便你不杀他,我也要以墨家的规矩杀了他。于是富吞就按照墨家的道义将儿子处决。而在古代,军令有绝对的权威,富吞的做法呢,无疑挑战了当时的天威,这也是墨家消亡的一个隐患。
但同时,从这个势力就能看出,墨家对于天下大义的遵从已经超越了个人私利,这是一种极为超前的思想,甚至呢,连现代人都要自愧不如。
再比如吕氏春秋中记载的一个事情,说墨家巨子孟胜呢,答应帮程阳军守城,两人将一个玉佩分成两半,约定只有见到玉器的另一半才交出城池。然而楚国来攻的时候,程阳军弃城而逃,只留下孟胜和一众墨者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