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刘基“洞若观火”(1 / 2)
“哪儿来的十万大军?”
常山国东北南行唐县外(今河北石家庄市行唐县东北),刘和一路尾随后撤的匈奴军,在这里居然和刘基不期而遇。
“主公,伯温先生叛变了,他加入了黄巾,还把张角忽悠瘸了,所以送了十万大军给他!”
陈二抢先搭话,却被刘和狠狠地瞪了一眼。
“你闭嘴,让伯温先生说!”
陈二不服气地撇撇嘴,背过身去不再说话,刘伯温哈哈一笑,冲着刘和拱手道:“主公,确实有十万大军,不过黄巾的军队你是知道的,拖家带口全部算编制,其中老弱妇孺也不少,真正有战斗力的不多。
但张角说给我精锐,倒也没诓骗我,这十万人中,能战之兵将近三万,在整个天下的黄巾中,也算得上顶尖了。至于怎么借来的......”
刘基轻咳一声,郑重地又拱手行礼道:“太平道神上使刘基,见过讨虏中郎将!”
刘和:╭(°A°`)╮(???.???)????
经过一番详细的解释,刘和总算是明白刘基是怎么忽悠来十万大军的了。
简单来说就是:传承!
黄巾哪怕现在席卷八州,闹得风风火火沸沸扬扬,但只要有点眼力见的人都能看出来,黄巾起步就是巅峰,但巅峰之后,就是万劫不复!
谁都能看出来,黄巾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哪怕他聚众百万,也挡不住朝廷正规军的当头一击。
并且黄巾的发展模式,也注定了他不能长久。
一味地裹挟百姓,疯狂拉人头扩充军队人数,听起来这个渠帅几万,那个渠帅几十万,但实际上可战之兵不多,庞大的人数还会拖垮后勤。
不,黄巾没有后勤。他们是走一地洗劫一地,能抢的全部抢光,能带走的全部带走,包括被他们洗劫一空的百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发展模式,确实符合太平道追求全民公平的初衷,但代价是惨痛的。
如此不事生产,却又疯狂破坏生产,还发展个屁。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张角就是看到了黄巾即将灭亡的结局,又感受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心忧不已,一直想为黄巾寻找一条出路。
刚好刘基来了。
本来张角是想拿刘基当马骨,壮大黄巾的声势,再挣扎一把的。结果刘基提出了更好的办法。
“身可死,精神永存。此处黄巾灭亡,别处太平新生?”
刘和目瞪狗呆,并且觉得非常熟悉。
“没错。”刘基含笑道:“就是上次主公说的,关于秦始皇已经获得永生这件事。”
“始皇帝嬴政为自己求长生,为秦朝求万世,结果自己四十九岁壮年而崩,秦朝二世而亡。基认为,嬴政看似失败了,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大一统的理念,将传承千秋万代,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永生?”
刘和:其实我的意思是,秦始皇还活着,给他打五百就能当大将军-\u003d????\u003d?????(′Д`)?
“那十万大军呢,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