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宋姑娘有一颗赤子之心(2 / 2)
比如,救济粮食不能一次性发放,要将食品粮食和种粮区分开。
种粮可以暂缓发放,怕就怕很多百姓家,鼠目寸光,只求一时饱腹,将种粮也全部吃光,如此,势必影响来年春耕,春耕一旦受到影响,又将会出现新的灾情。
所以,种粮可以交由当地县衙统一管理,等到春耕时,再免费发放给各家各户,并且要督促耕种到位,不准私下哄抢买卖。
而食品粮食,也不能一次性全部发放,否则,总会有那么一些好吃懒做之人,吃完了还等着朝廷救济。
先发一部分,保证他们的生存,然后,各家各户,统计出能干活的劳力,按工分制,让其做工,并以此来换取粮食。
如此,便能杜绝一些利用灾情混吃混喝的事。
当然,对于一家子都是老弱病残之人,可以多给予照顾,让其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因灾情留下的孤寡老人、失孤儿童,可以暂时先集中到一起,统一照料。
未来,可以重新颁发搭配领养各种措施,帮其重新组建家庭,若不能者,朝廷可以建设救助站统一照顾。
至于统计出来的劳力,都要如何分配。
宋婉秀列的更是清楚。
其一,修河堤,据她了解,南方每到梅雨季节,这雨水量就很大,各地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可唯有清丰县这相邻的一些地县,受灾最为严重,每年都要上报到朝廷,请求救济。
宋婉秀觉得求人不如自救,同样是雨水量较大的地方,其他地方灾情小,而这边受灾大,归根结底还跟这河堤有关。
据婆婆他们介绍,每年只要一下大雨,这河堤很容易就绝地了,河下流的庄稼,被淹的一汪片的,可不颗粒无收么。
她家的亲戚便是因此,投靠到了她家来的。
所以,这河堤得修,至于到底是加高河堤,还是引、流入海,这东西太高深,而且,她也没实地考察过,不便提议,但偌大大周国,总能找出几个水利方面的专家。
朝廷与其年年出钱出粮的来救济,还不如一次性帮人把灾源找到,解决了,如此,百姓安居,朝廷也省心。
另外,修河堤自然需要大量的劳力,那些受灾后整体只等着救济的劳力,便有事可做。
而且,她还提议酬劳制,多劳多得,等于说给这些灾后的百姓又多了条谋生的出路。
如此,灾后的那些头蒙拐骗抢等恶劣现象,自然会有所改善。
其二,房屋重建,很多被洪水冲垮的屋舍,也得重新建设起来。
其三,修路,只有路修好了,无论是救援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有好处。
等等,等等……
就如宋婉秀最后所说,灾难不可怕,可怕的灾后流离失所的心,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定能重新建设出美好的家园。
六殿下到现在还为她最后那句话深深触动着,那是种说不清楚的感觉,身居高位,贵为皇子,他很难体会到百姓的那种疾苦,来救灾,也不过是奉命,更是为自己今后前途上做的锦上添花的事罢了。
无需做的多好,只要能安抚事态。
可是,宋婉秀那几十条的救灾方案,却着着实实的为百姓考虑。
让他很难想像的到,这些竟真的是一个女子所为。
所以,九弟才会对她那么的不同吧。
面对六殿下的好奇,宋婉秀轻轻微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啊,我就是跟当地百姓多混了几天,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结合自己一路下来所见所闻,自己就总结的这些呗。
换一句话说,就是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真正所需。
他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朝廷一次发放的几十斤粮食,或者选日子在城门口发放的免费粥之类,他们需要的是稳定的局面,安慰的家,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吃饱穿暖,并非来自任何人的施舍。“
六殿下听言,神色凝肃。
他们做为上位者,何曾听过百姓说什么,都是根据当地官员报的受灾情况,然后,发放粮食等救灾物资而已,至于他们有没有领到,将来如何生活,谁管过?
“宋姑娘有一颗赤子之心。”六殿下由衷赞道。
宋婉秀呵呵一笑,“殿下过奖。”
萧锦煜将茶杯放下,瞄了他一眼,“六哥,还有其他疑惑?”
“呵。”见自己跟这姑娘相谈甚欢,九弟这是醋了?六殿下挑眉一笑,“我只好奇,九弟跟宋姑娘是怎么相识的?”
萧锦煜斜睨他一眼,起身,“有那功夫研究这些,不如去查探查探,你的那些人究竟将事做的如何了?想法都好,可若不能用心去做,不但亏了宋姑娘的一颗赤诚之心,也对不起本地等着你去救助的百姓。”
“咳。”这话说的够重呢,六殿下跟着起身,“行,依九弟的意思,本王亲自去监督,若不好好实施者,一律严惩,如何?”
“六哥亲自督办,自然是好。”萧锦煜抬步就走。
宋婉秀忙起身追过去。
走到门口,萧锦煜突然顿住,道,“将那甘果,也给本王送些过去。”
“……”六殿下一愣,随即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