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古代养猪专业户(七十一)(1 / 2)
经过数年的发展,当朝的生猪养殖达到了发达的程度,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老百姓,几乎是每家每户都吃上了猪肉,根本不存在富人不爱吃,穷人吃不上的情况。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养猪已成为普通老百姓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猪肉在食用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民间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猪肉终于历经几千年后,成功逆转为饭桌肉类之王。
甚至于,某些地区都开始出现了猪崇拜,大家认为猪一身是宝,用处良多,饲养可以致富,人们认为猪和龙一样,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
因为对猪的崇拜,有些人在死后埋葬时,陪葬品中夹了不少陶的猪圈和小猪,有的还在死者手里放一个玉握猪,来象征死者在死后依然掌握着财富,可见大家对于猪的崇尚程度。
花酿的一生几乎都在和猪打交道,一晃就是几十年,此时的花卧岩早已功成名就,娶妻生子,他曾无数次请求花酿跟他去京城居住养老,但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
这些年,花酿一直没挪过地方,她去的最远的地方大概就是城里了。
随着猪肉的普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县城里的夜市越发红火。
夜市三更打烊,到了五更便又开了张,这个时间几乎等于关了店去眯一觉,过了一会天快亮了又爬起来开铺子干活,可以见得夜市火爆程度。
当然了,夜市如此火爆也不是没有缘由的,人一旦有钱了,一旦闲下来,就会开始找乐子,夜市也就在人们享乐的需求下蓬勃起来的,人们有钱有时间,自然要好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
而人们对夜市的自由、热闹是向往的,大家在夜市中消费、玩乐,在获得情绪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夜市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在夜市上,不管你是身居庙堂的官僚、士大夫,还是安顿于江湖之中的平民百姓,只在跨进夜市某间小店的门槛,所有人都一样,只是这间店的客人。
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你做出什么行为,大家都只当你是在夜市里快乐玩耍的居民,一点也不在乎你究竟是什么人,有何尊贵的身份,或又有多少财富。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夜市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自身的身份限制,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在花酿看来,夜中有市,是最舒服的一切。
几十年过去,山里多了不少人,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花酿亲自动手了,她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
得空的时候,花酿会看着燕子在中庭的横梁上筑巢,她从来都不会去赶它们,她会抬一个小凳子坐下,看着燕子忙上忙下的叼着各种材料,在那做窝。
看着小燕子忙上忙下做窝的时候,花酿也会有短暂的失神,因为她似乎听见后山的竹子在开始疯长,风刮起来,就能听到竹叶刷拉拉的声响。
刚上山那年移栽的酸枣树,在又一年的春风中生出了片片椭圆的绿叶,边缘有许多细小的齿。
这几棵酸枣树陪伴了花酿很多年,不用看她也知道随着春风的抚吻,树上会渐渐绽开像小米粒儿一样的小黄花,待到小黄花谢了,就结出酸枣来了。
结出的酸枣先是一点点大、青青的,像才从豆壳里剥出的小绿豆颗儿,吃到嘴里嫩闪闪的,略带点儿苦味,山里的小孩总爱摘几个尝鲜,花酿从不阻止他们。
等到了麦收时节,酸枣基本长成了,有的淡青、有的白中透黄。这时的酸枣,虽没成熟,也可以吃,只是没有酸甜的味儿,枣核不硬实,往往连核渣就嚼下肚了。
到了秋日,秋霜一杀,酸枣儿在枝桠上,像害羞的新娘的脸蛋儿,红艳艳的惹人喜欢。
看到花酿一个人坐在那看着绿叶发呆,疯玩的小孩们围了过来,缠着她讲了故事,故事听完了,他们又一窝蜂似的散去了,然后聚在暖烘烘的墙根下,捉迷藏、斗鸡、打沙包、玩老鹰抓小鸡、跳房子。
不多时,花酿看见一对父子走了过来,青年手中拎着两条鱼,那鱼还在蹦跶着,想必是刚离水不久。